返回首页

以文化铸魂 构建社区精神共同体

  今年以来,菏泽市鄄城县古泉街道虹桥社区以文化为内核、以服务为纽带,通过深耕地方文脉与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出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活力与温情并蓄的社区治理新范式,成为县域文化社区建设的标杆。

  文化空间从功能叠加到场景赋能。社区以“群众需求导向”重构公共空间,将原有的11个功能场所(连心廊、家风家教馆等)升级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图书阅览室增设“非遗文化角”,书法室联动艺术团活动室开展“老幼共学”项目;矛盾调解室结合“微法庭”实现普法调解一体化;以“七彩虹桥”为意象,打造“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大主题空间,分别对应党建、家风、科普等职能。

  文化活动从形式丰富到价值传递。遵循“四季节律+常态课程”双轨模式,构建文化浸润生态。打造春·古泉诗会(融入黄河文化诗词创作)、夏·邻里文化节(设立“能人工作室”孵化社区达人)、 秋·丰收故事会(老人们分享往昔岁月)、冬·暖冬读书月(联合县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四季活动品牌。周常设课程体系采用“专业导师+社区能人”授课模式,戏曲课程特邀大平调非遗传承人指导,绘画班结合剪纸技艺教学。

  文化服务从普惠供给到精准触达。创新“三圈层服务模型”。基础圈——党群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自助医疗柜、共享充电站等便民设施;特色圈——“七彩虹桥公益集市”整合辖区商户资源,提供代购、家电维修等低偿服务;精准圈——针对“一老一小”开展“紫细呵护计划”,为独居老人实行“1+2”爱老模式(即搭建1个服务平台,制定服务清单;采用2种助老服务模式:一种是印制“暖心卡”,提供对应的“宅急送”上门服务,另一种是“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双联动,开展特色服务);为小实施青苗计划,开设四点半课堂,引入“非遗小传人”培养体系等。

  文化治理从单向管理到共生共创。通过“文化赋权”激发居民主体性。建立“文化议事会”制度,由文艺骨干、网格员等组成决策小组;培育“虹桥文化志愿者联盟”,实行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常态化开展“艺聚邻里情,共筑文化梦——社区舞台,你我同精彩”文艺演出。

  鄄城县古泉街道虹桥社区的文化实践实现了文化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本、空间载体转化为情感纽带、个体参与转化为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转化。未来,社区将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构建起社区精神共同体。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