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齐风淄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应用中,深入挖掘和研究阐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成为大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元素呈现出来,以文学方式对接时代,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精神和情感中,成为当代作家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由《人民文学》杂志首推,作家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齐风淄火》,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作品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聚焦博大精深的齐文化这座“富矿”,运用历史思维、秉持理性精神,将宏阔深邃的历史内容有机融入对当下社会的密切观照之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后焕发的独特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

  着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透视。国学大师钱穆曾说:“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对一名作家而言,只有具备深厚的史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非凡的文学叙事技巧,走进历史、进入现场,用文化意识来体悟和表现历史,揆情度理、沉潜往复,真正把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微幽深之处发掘出来、表达清楚,才能让读者真正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韵致和生命气息。《齐风淄火》创作中,作者厉彦林把齐文化作为淄博最具地域标识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要位置,查阅、研读了大量历史文献、专著典籍、地方志书等,并通过田野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追溯探源、挖掘考证,将自身情感、心性、见识融入,对卷帙浩繁、盘根错节的“事件”进行合理取舍和“秩序”摆布。作者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箭之仇”和“一匡天下”三组成语典故,以齐立国、争霸、称雄三个众所周知的高光时间节点,连缀齐国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齐国825年历史分段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描摹;用大写意方式,从哲学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不同维度,标识齐文化具有的“尊贤尚功”“商工立国”“九惠之教”“因俗简礼”等重要品格,以及流传至今1000多条成语的精髓要义。特别是用“轴心时代”这一关键词为牵引,从稷下学宫考古切入,书写了作为东周时期学术高地的稷下学宫,被后世誉为中国文化“元话语”“子学高峰”的稷下文化,并将其放在世界文明大视野中考量、释读,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触摸到了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齐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本质特征。同时,统筹运用抑与扬、显与隐、虚与实、纵与横等写作手法,对淄博大地上生发的陶琉文化、聊斋文化、商业文化、廉政文化等进行散点透视,透物见人、见事,以此指涉人与艺术、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人与精神、人与人等文化主题,意蕴隽永的深层内涵唤起读者的激赏、共鸣与思考,使之成为具有更加深广现实基础和普遍社会意义的审美意象。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对于当代和人民生活之中的镜鉴价值。“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只有在当代发生回响,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个回响,就是当代人对历史进行的新诠释。对历史文化主题散文创作而言,就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注重从时代之变、文化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书写好新时代文学答卷。在《齐风淄火》创作过程中,厉彦林一只脚站在当下,一只脚踏进历史长河,打开了一条贯古通今的对话通道,无论是回望历史还是注目现实,他都对时代价值趋向进行思考和发问。这尽管减少了对相关史实的详实描述,但作者用情感和情思把历史和现实勾连在一起,打破了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差,去除了历史文化书写的平面化,历史回望因为有了强烈的现实感而更加鲜活,现实观照因为有了历史纵深感而更加厚重,形成了相互关联和动态发展的历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作品中获得新生。譬如,在《大商之道在“无算”》中,厉彦林认为,历史留下的绝不只是房子和商铺,还有流传至今的商业文化,周村各商家奉行的“天下同利”“诚信立世”“利缘义取,大商无算”“左手捧《论语》,右手拨算盘”“见利思义”“舍财取义”等经营理念历久弥新,蕴藏着以“无算”解决当代商业难题的“基因密码”。以当代视域建构、反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穿全书的意旨,作者涉笔的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管子、孟子、晏子、田忌、蒲松龄、焦裕禄,稷下学宫、聊斋、周村、博山、淄水,陶瓷、琉璃、丝绸、书局、酒肆、票号、银号等都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内蕴。作者置身其中、穿行其间,与历史对话,自如地将历史延伸到现实,又将现实回溯到历史,以自身通透澄明的生命体验、人生况味和理性分析,抽丝剥茧,带领读者共同感悟人性与人格、命运与价值、历史与人文等精神层面的价值内涵。可以说,《齐风淄火》文学审美阳光始终落在现实人生和当下社会,继而面向未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意识和现实情怀由此而彰显。

  呈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文学路径。对当代中国而言,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挖掘出来,找出明晰具体、可感可学的弘扬路径和践行方法,是凝聚人民大众文化共识、赓续中华文脉、重塑民族精神世界的客观需要。一名有良知的作家肩负构建国家民族当下精神家园重任,更需要借历史书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弘扬开去。厉彦林传承弘扬的方法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历史书写不是企图恢复历史、重现历史,而是探寻历史带来的精神反思之于当代文明的意义,以及如何批判继承来促进当代文明的发展;其二,对古人灵魂的拷问,实则是对今人灵魂的警醒,特别是通过这些逝去灵魂所折射出的品格,寻求当下社会的精神支柱;其三,现实观照的切入点是“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个体关怀”与“类群关怀”的“三个统一”。具体创作中,作者坚持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理性思考,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怀着一颗普通人的平常心,采取平视视角,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不同创作客体进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复盘推演、多维考辨,力求拨开层层历史迷雾和纷繁复杂的表层现象,找出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光辉的独特洞见。譬如,他独创性地指出,齐文化内核是“智”,侧重做事,解决的是社会活力问题;鲁文化内核是“仁”,侧重做人,解决的是社会有序问题;并联研究挖掘和传承弘扬齐文化、鲁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就能找到一把社会活跃有序、活而不乱、热气腾腾、动态平衡的“金钥匙”。这是作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出鲁文化、齐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涵、侧重点以及融合发展的大致脉络,让我们耳目一新。纵观全书,作者思考上的灵性火花无处不在,他对齐国败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历史回望,意在说明当下选人用人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为聊斋文化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和对普通百姓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当下倡树的“人民至上”理念相互映照,等等。厉彦林这些精辟独到的理性审视和思考,为当下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提供了有益资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亮起来”“活起来”,明体达用,内化为增强历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不仅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关乎地方发展、关乎社会进步,而且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厉彦林以文学书写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精神底蕴,致力于时代精神融合塑形赋灵,凝聚外显为更加前驱、向上向善的价值和力量,这为文艺工作者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学使命,以时代精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供了新艺术路径与价值追求。(邱键)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霍纯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