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山东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教育家精神传习录”丛书,第一册就令人泪奔。
李振华为孩子们讲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大爱无涯:走近李振华》,是教育家李振华、资深教育媒体人陶继新的对话体著作,他们受中外教育经典巨著《理想国》《论语》体例启发,于即兴对话中捕捉碰撞而出的思想火花,于娓娓道来中袒露执教育人的心路历程,于挚情交流中解析精神传习的授业密码。捧读此书,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置身对话现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在经历一场“二对一”的大师辅导课,在收获感动中得以净化心境、赋能心田、启迪心智、升华心灵。
从一名教师成长为一名教育家,要始终饱含“爱国、爱学生、爱教育”的大爱精神,要始终坚持“有定力、能创造、肯担当”的具体实践。
有定力,爱国家。1953年,16岁的李振华从南京师范学院来到山东沂蒙山腹地沂源县最偏远的韩旺小学支教。从此,他在沂蒙深处扎根教育事业72年,成为后来陆续被调回城市的同批45名同学中的唯一一个“孤勇者”。
1953年,青春年少的李振华走进沂蒙山
1959年,李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写的日记
家在“六朝古都”的后生李振华,响应党的召唤,来到沂蒙老区,如那朵“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的小小苔花。当时的沂蒙老区落后偏僻,饭碗里,清汤寡水;课堂上,石桌石凳;草屋外,夜闻狼嚎。是乡亲们苦难中的温情,孩子们脱离文盲的渴求让他留下来:“沂蒙红嫂”的下一代,怎能失去受教育的权利?
定力源自初心,也是最终成长为“大先生”必须具备的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信念愈挫弥坚,让李振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待就是一辈子,先后经历远在南京的女友断然分手、无法回家为父尽孝的人生遗憾、带着90岁老母亲辗转沂蒙的执着、为保障老区孩子们顺利高考而牺牲自己孩子备考机遇等难以想象的进退取舍,却依然“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却依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能创造,爱学生。他钻研教材,改革教法,汲取同行经验,变社会为课堂。没有地理课教具,李振华就用破篮球胆做地球仪;为增加语文直观教学体验,他甚至模拟书中主人公,引导孩子们“情动而辞发”;为了让孩子学好政治,他变革传统课堂为活动课、互动课。
李振华自制的三球仪、地球仪、算术器
在还未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1955年,与全县其他学校小升初10%的升学率相比,他带的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1965年,他被调到一所高中任教后,将高考成绩稳定在临沂地区百余所学校的前三。教小学,他与学生同吃同住;教高中,他索性在男生宿舍打地铺;1982年,县里将各学校落榜的差生、问题生收容到一个学校,他临危受命担任校长。
韩旺小学第一届12个学生全部升入初中
李振华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硬生生将这所学校带成“省级文明单位”。61岁时,这位“大先生”流着泪退休,仍然住在校门卫一侧的小平房里恋恋不舍。
爱教育,肯担当。1980年夏季高考前两个月,李振华收到“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担任4个班政治课教学和1个班班主任的他决定留下来。虽校长劝、同事劝甚至全体同学写下“我们好好学习,老师速速回家”的保证书,他还是毅然决定,让自己正在备考的儿子替父回家照顾爷爷。他说:“农民的孩子全靠高考改变命运,你生在吃‘国库粮’的家庭,考不上也可以就业。”
这何尝不是对“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深情回报。这何尝不是沂蒙精神在这位“大先生”身上的传承赓续!
李振华一生甘于清贫,刚工作时就坚持将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退休后,他受聘一家集团的学校任校长,8年收入50万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甚至他和一名始终追随他的学生一起,在学校垃圾池捡垃圾,8年卖得16000元全部捐赠,连获得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00元也分别捐给工作过的3所学校。至今,老先生共捐款171万,资助2400多名贫困孩子。
燃灯者,传习路。“大先生”愈老弥坚的坚守在于:始终有一颗“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有一腔“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李振华在孝德讲堂对孩子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李振华先后带过1万多名学生,大都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有数千人选择了教师岗位,这些学生大多求学时就立下“长大后我要成为你”的志愿。他的学生中,有28次赴南极科考的知名海洋科学家,有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的优秀人民教师,有和他一样的“齐鲁最美教师”等等。他感动了学生和乡亲,学生和乡亲也感动了他。先后10年间,有8位沂蒙老乡的女孩,接力赴南京去照顾李振华的老母亲,替他尽孝!2001年,韩旺镇的乡亲们自发捐款,在校园为李振华立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2009年,张家坡镇的乡亲们自发捐款在镇中学竖立起振华基金纪念碑。
照顾李振华母亲的八个女孩与在沂源的老人合影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先后用节假日办“道德讲堂”,赴各地开展师德教育讲座4300多场,至今还义务兼职31个,燃心灯,解心结,最近又办起“振华青少年思想疏导热线”。
72年来,李振华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步履蹒跚的老者,但他始终是经师,也是人师。他燃起一盏灯,点燃了无数盏灯,他的传习路,越走越宽……(朱德泉)(图片来源:“如轼说”微信公众号)
乡亲们自发捐款为李振华竖起的半身雕像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