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时光不语,镌刻不凡。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
2024年,山东牢记嘱托,在高基数上实现历史性跃升,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坐稳了全国第三的位置,距离10万亿元大关近在咫尺。这份沉甸甸的成绩不仅彰显了山东经济的强劲动力,更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作出了贡献。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布局的关键节点,山东迎难而上,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的预期目标,聚焦重点工作,提出十个“下功夫、求实效”……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勾勒出经济大省“挑起大梁走在前”的奋进身姿。
挑起大梁,提振消费是关键
过去一年,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面临的首要挑战,其中消费不振问题格外突出。但在这一背景下,山东却在促进消费方面成绩斐然——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9万亿元、增长5%,不仅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在经济大省中也名列前茅。
这得益于山东稳扎稳打推出的一揽子政策举措:抢抓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出台《山东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等配套措施,推行“消费促进年”,实施“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等系列活动……消费者的购物热情被大大激发。
“我的补贴到账了,买车花4万多元,补贴2万元,相当于半价买了一辆新车。”近期,临沂市民吴女士收到了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忍不住和家人分享喜悦。据悉,2024年全省汽车更新申请76.3万辆,带动了汽车销售超千亿元。
乘势而上,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在全方位扩大内需上下功夫、求实效”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之首,提出着力实施提振消费行动,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大支持范围,优化补贴流程,做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数码产品、家装家居等消费规模。
“销售商增加销量,消费者得到实惠,既促进了消费,又助力内需发展,一举多得、惠民利民。”今年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新政策点赞。
“报告令我感触最深的,是2024年成绩、省政府过去一年着重抓的重点工作以及2025年重点工作这三个部分,都将扩内需、促消费摆到了第一位。”省人大代表、山东德百集团家电商场经理冯红梅表示,三个“第一位”凸显了对扩内需、促消费的高度重视。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开年以来,山东紧抓消费市场复苏的契机,迅速行动,打出了一张兼具实效与长效的促消费牌。
1月18日,“2025山东迎新春消费季”启动仪式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省16市同步启动。活动持续到3月,将围绕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举办700多场促销活动。“趁着这次活动,我给父母换了一个大彩电,省了不少钱。”济南市民刘女士高兴地说。
新的一年,山东将继续用好政策机遇,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惠及消费者,不断释放内需潜力。
挑起大梁,改革创新是根本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滚滚向前,国际竞争日益白热化,山东以改革创新为剑,破发展困局,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用;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20 余项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首次”、“第一”串珠成链,诠释出山东在改革创新方面蕴含的活力。
当然,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处理好“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储备势能。
“济宁因煤而兴,但是资源在逐渐减少,所以在5年之前,我们就寻找转型的方法和思路了。”省人大代表、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董事长张广宇坚持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数智矿山、数智港口、数智工厂升级,推动企业从“守望矿山”转向“奔赴江海”。
2024年,山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在不断夯实能源、化工、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前提下,山东加大数字化转型、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其中数字经济撑起“半壁江山”,规模占比超过49%,卡奥斯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首个千亿品牌,浪潮海若等大模型拔节生长。
这一系列创新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山东全面深化改革的努力:细化推出414项改革事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资源重组等10项牵引性集成改革,同时,更具创造性地营商助企,服务若春风化雨,让企业安心做事、放心发展。全面且深入的改革举措,如肥沃土壤滋养着创新的种子,使其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25年,山东将在科技创新上再加力、再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继续挑起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大梁。
挑起大梁,人民幸福是大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挑起大梁、推动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24年,山东财政民生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占比达到80%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6.2%,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6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数量跃居全国第一……这些具象化数字,不仅透视着成果,也实实在在地折射出“民生温度”。
“钱袋子鼓起来”、“看病更方便”……群众对新一年的“期待值”,也落在了代表委员们的心尖上。大家纷纷表示,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好每一件群众关切的实事好事,让高质量发展充分助力高品质生活。
“我从事护理工作30多年了,深切感受到健康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护理专业是服务这个基础的基础。”在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与康复学院副院长曹英娟看来,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应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优质温馨的护理服务。
群众身边的“大小事”,都是山东民生领域的“关键事”。2025年,山东将从持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共服务的不断提档升级,有利于增强群众对发展成效的切身体验,进一步深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社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近年来,山东的文化‘两创’全面起势,极大促进了文化繁荣发展。”省政协委员、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刚表示,未来省美术馆将强化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让文化场馆“活起来”、“潮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归根到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真正挑起大梁,心里必须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向着人民群众期待的美好生活聚焦用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挑起大梁,干字当头是保障
山东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亿万齐鲁儿女团结奋进的磅礴合力和干字当头的坚定信念。
干,是山东历来的底色。100多年前,山东人便书写了“闯关东”的壮丽传奇;王乐义种蔬菜大棚,为山东种出了“蔬菜之乡”;谭旭光一句“不争第一就是混”,把潍柴打造成了世界行业翘楚……山东人用苦干实干,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挑起大梁。
挑起大梁,有我一份。代表委员们同样立足本职岗位、以埋头苦干的姿态默默耕耘。
进入“越冬期”,冬小麦田地里麦苗青青。省人大代表、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来到田间地头,了解不同地块冬小麦的长势,以及粮食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毕业后,薛丽娜扎根农村15年,带领合作社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新品系。
“大梁”一起扛,人人都是主角。在山东,有无数像薛丽娜一样踏实肯干的人,他们忙碌在育种育苗的大棚里、埋头在科研创新的实验室里,奔波在基层一线的路上。一个“干”字,成为响彻齐鲁大地的最强音。
走在前列看什么?挑起大梁靠什么?答案都系于一个“干”字。“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干,就会落后;慢干,亦会被甩下。新的一年,各市马不停蹄推出的一项项举措,都透出“干字当头”的鲜明信号。
青岛、济南、烟台3座万亿城市,纷纷对标先进,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重担;潍坊瞄准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力;菏泽、聊城等市,则将目光聚焦于“鲁西崛起”,力争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展现出不甘示弱的干劲。
美好未来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铆足干劲,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挑起大梁走在前”。山东要以实干作桨,以快干为帆,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政策早落地、项目快推进、措施见实效,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干字当头,擘画出美好山东的宏伟未来;“鲁”力同心,凝聚成挑起大梁的磅礴合力。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实干、加油干,迎来的必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豁然开朗。(记者 魏刘美慧)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