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舞动沂蒙山”群众舞蹈邀请展演活动
自2023年4月莒南县“四季村晚”正式启动以来,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文化盛宴在这片土地上接续登场,20余万名群众在四季流转中见证了乡村文化的蝶变。
近年来,莒南县通过培育基层人才队伍、提升文化阵地、丰富文化供给等措施,探索形成了“百团争艳、千村竞发、万人演绎”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创文化”。2024年,莒南县《百团争艳 千村竞发 万人演绎 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入选2024年度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从“零零散散”到“百团争艳”
“过去,主要靠着一腔热爱,几个人凑在一起小打小闹。现如今,政府帮我们‘站台’,不仅让我们的队伍更壮大,还邀请专业老师提升我们的表演水平,更带着我们走出村子,站上更广阔的舞台。队员们每天排练都劲头十足。”近日,在文疃镇文疃村,刚参加完“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活动的农民艺术团负责人王守雪兴奋地说。
莒南县下辖16个镇街,共23个城市社区、250个行政村。曾经,像文疃村里这样爱好艺术表演的民间艺术家和自发组织的民间艺术团不在少数。其中有部分人才和团体因缺少专业指导、缺少舞台而流失,十分可惜。
为了防止文化资源流失、发挥好潜在资源力量,莒南县通过自发组建、人才招募、赛事选拔等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培育了120余个庄户剧团、歌舞艺术团、吕剧团、广场舞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吸纳各类文艺人才3万余人。自2021年起,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剧团演出”模式,保障了5130余场次的主题文化演出,累计投资700余万元。
刘芝江是大店镇新红嫂庄户剧团的负责人,今年62岁的他,热爱并从事艺术表演、创作30余年,如今更是信心满满。
“2023年我们团里创作的小戏小剧《转变》,经过专业人士指导提升,先是获得了县里比赛一等奖,后来又得了市里的‘沂蒙文艺奖’,如今演出邀约不断,团里的队员们更是干劲十足。”刘芝江说。
为了鼓励民间文艺人才、剧团的创作热情,提升文艺作品质量,莒南县还设立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金,支持基层文艺团队进行创作、排练。
如今,各类民间文艺团体已逐渐成为莒南县乡村文化的主力军,年均参与“一村一年一场戏”“四季村晚”和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次。
从设施落后到资源直达
朱芦镇厉家泉村,书香盈盈,曲声阵阵。
乡村特色书店里,“书香润万家”全民阅读活动正在进行;书香广场上,艺术爱好者们或是在文化长廊里一展歌喉,或是在文体活动室里吹拉弹拨,抑或是在乡村大舞台上尽情舞动……2000平方米的厉家泉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让500余名村民尽情享受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如今这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在文气书香的浸染下,正悄然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
“过去村里没什么娱乐活动,主要是没有合适的地方。现在有了文化中心,甭管男女老少,只要得空,都愿意来走一走、看一看。”村民孔令华是村里的广场舞带头人,也是小广场的常客,“不忙的时候,喊着姐妹们跳跳舞、聊聊天,带着孩子来看看书、增长知识,有地儿可去、有事可干,心情好了,家里和谐了,邻里之间也更和睦了。”
近年来,莒南县聚焦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薄弱环节,持续优化布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丰富文化服务供给。
在县城,新打造的北城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这座文化新地标,融合了艺术展览、演出培训等多种功能,建成后将极大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乡村,先后投入近 400 万元提档升级镇街、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化小广场711 处、乡村大舞台340处、文化长廊360余条、城乡书房6处、农家(社区)书屋273处、非遗传习所50余处,有效满足了群众的不同需求。
“我们文化站经过改造提升,吸引了大批群众参与。除了专职人员,还多亏了公益岗和志愿者。”十字路街道文化站站长徐红说,“我们经常开展公益文化培训活动,也选派文化志愿者到村里进行辅导,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目前,全县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配有2名以上专职文化干部、2名以上公益岗;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配齐1名公益岗管理员和多名文化志愿者,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全免费、无门槛。
从“独角戏”到“文化+”
在板泉镇东高榆村,木梳加工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全村419户,家家都做木梳手艺,但都是单打独斗,市场竞争力差,木梳卖不上价钱。
2019年,村里创办了高榆木梳专业合作社,开始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并建起了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高榆木梳展销中心和两个带锯厂,引进先进生产机械,使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由此,小作坊逐渐规模化,木梳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目前,木梳产业已辐射周边10余个村,带动3000余人就业,每年可产近5000万把木梳,占全国总产量的70%。
随着电商的兴起,东高榆村还建起了木梳电商园,实现了“非遗+电商”“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在“云端”把高榆木梳卖到各地,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
同时,村里还建设了木梳文化博物馆,在馆内设立非遗体验馆,既展示传统木梳的制作工序,也让参观者亲手制作木梳。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东高榆村,沉浸式感受非遗手作的魅力。
高榆木梳产业的发展只是该县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在当地,小戏小剧的展演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
2024年清明假期,位于大店镇的山东省政府旧址的红色剧场里,300多名游客正在沉浸式观看小剧《一门三英烈》的演出。看着剧中刘永良老人在三个儿子坟前恸哭,游客王建军不禁湿了眼眶。这位来自青岛的工程师特意带孩子沉浸式体验抗战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演出比教科书更震撼,这下孩子终于能理解太爷爷那辈人作出的巨大牺牲了。”依托40余部红色文艺精品,莒南县精心打造了多条红色研学线路,让革命老区的文化血脉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莒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华说:“当文化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乡村振兴就有了最持久的力量。”如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图景正缓缓铺展开来,滋养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徐俐莉 王传玲 陈鑫 卢立霞)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