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宣讲 丝丝细雨润人心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东营市垦利区积极探索专题式、分众化宣讲,通过精准定位宣讲内容、优化宣讲形式、融合专业队伍等,不断深化“垦地有声”理论宣讲品牌,持续增强理论宣讲感染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真正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聚焦讲透、讲准、讲好,让宣讲内容更精准

  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聚焦“理论讲透、政策讲准、故事讲好”这个关键。理论讲透,就是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实例,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精髓要义和立场观点方法。政策讲准,就是坚持服务大局,做好结合文章,讲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主题的本地实践,讲准惠民惠企政策、管理服务政策。故事讲好,就是立足当地实际,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营造“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浓厚氛围。

  针对不同受众特点,垦利区积极开展分众化、专题化宣讲。成立“先锋”宣讲团、“劳模工匠”宣讲团等20多支队伍,充分挖掘当地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展“垦利宣讲有故事”主题活动,涌现出好家风代表程兰兰、渔家媳妇叶倩文等一大批优秀百姓宣讲员。其中,董集镇杨庙社区的程兰兰家庭故事入选《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

  聚焦精准化、时代化、本土化,让宣讲形式更灵活

  人民群众在哪里、宣讲就要开展到哪里。精准化,即精准滴灌。宣讲主体突出专业化,按照“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标准,打造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宣讲格局;宣讲受众突出分众化,推出“菜单式”宣讲服务,增强宣讲的针对性、有效性。时代化,即与时俱进。紧密结合“黄河大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开展交互式宣讲。同时,利用特色宣讲工作室等实体阵地推出扫“码”听讲“微空间”,将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本土化,即入乡随俗。充分运用“宣讲+文化文艺”、“宣讲+文明实践”等模式,将理论融进节目、将政策凝成曲艺,把理论“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

  近年来,垦利区成立24个基层宣讲工作室,通过主题备课、提纲撰写、模拟宣讲、以讲代训等形式,形成宣讲人才闭环培育模式。同时,创新宣讲形式,宣讲作品创作接地气、求鲜活。挖掘“九龙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排大型鼓舞《黄河威鼓》;发挥吕剧发源地优势,拍摄电影《对门亲家》等。其中,《黄河威鼓》在2023年山东省春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上精彩亮相;原创动画《盐碱地里稻花香》获山东省“中国梦·新时代·新使命”百姓宣讲大赛视频类一等奖。

  聚焦解惑、解渴、解困,让宣讲效果更实在

  宣讲的关键是要实现在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生活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就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群众诉求。政策上“解渴”,就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向老百姓讲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引导群众全面正确理解惠民政策并加以运用。生活上“解困”,就要找准切口,紧扣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

  垦利区探索将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深入融合,创新开展“干部下基层、宣讲进万家”微宣讲活动。充分利用公益市集、商超公园等群众广泛聚集的场所,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累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基层活动300余场。杨庙社区成立“桑榆·新话”宣讲队,组织致富带头人、行业能手、身边好人等,以“原味土话”向群众宣讲惠民政策、农业技术等,带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切实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蒋延琳)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