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数字化的建设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加速发展,为文化数字化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新的战略引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不断深化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激发文化数字化多元主体活力

  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活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共创、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让文化数字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数字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监管。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文化数字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引导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对文化数字化产业的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和数据安全,确保文化数字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文化数字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创。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能够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升级创新,为文化数字化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博物馆、红色场馆等是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载体和文化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健全学科体系,保障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数字化建设夯实人才根基。

  文化数字化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文化数字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作为。为此,要充分激发人民参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数字媒体的记录、阅览、检索、共享等优势,把海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存储好、运用好、发展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8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这既反映出文化数字化的受众基数庞大,又对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主动作为,又要防止重复建设。要建立完善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统筹规划,持续完善建设标准和发展激励机制,制定扶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政策,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推进通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文化数字化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技术支持。科技创新是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技术支撑,要加快文化数字化技术革新与转化,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积极建设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整合,加快建设文化数字资源数据库,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增强文化数字内容展示与供给能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惠。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数字化建设示范基地相关工作,发挥示范基地的标杆和引领作用,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强化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文化数字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文化数字化建设尚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等领域,亟需加强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要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解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对此,要加大对文化数字化人才培育的支持投入力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要加强文化数字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和支持高校加大各类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培养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通过校企联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建立文化数字化人才库,搭建人才共享平台,将各类文化数字化人才聚集起来,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要建立完善的文化数字化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潜力,提高人才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着力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文化数字化人才队伍。

  加强文化数字化国际交流合作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推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彼此依存愈加频繁密切,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不再是一国之事,而是需要各国之间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推进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就要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在世界文化数字化交流合作中,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此,文化数字化建设要确保正确的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文化数字化的国际合作与对话,积极引进来,学习借鉴国外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让更多人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在文化资源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建立国际资源共享库,推动各国开放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在文化数字技术方面,加强人工智能、5G等数字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共同推进数字技术升级,提高各国在文化数字化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赋能各国文化数字化建设。在文化数字人才方面,加强国家间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数字化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各国在文化数字化领域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文化数字化交流机制方面,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数字化合作机制,推动国内外文化产业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文化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5G、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迎来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要部署,实施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将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不断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为文化强国建设赋予力量。(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史家亮 孙玉洲)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