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山东,为山东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提出了“定好位、挑大梁”的殷殷嘱托,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以贯通古今中外的宏阔视野,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三个方面,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不忘本来:在科学传承中为中华文明提供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此之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山东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不忘本来,科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养分,扛牢大省责任担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上打头阵、作示范。

  不忘本来,在探源挖掘齐鲁文化遗产中传承中华文脉。中华文明在齐鲁大地起源早、文脉深。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等文化皆发源于此,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有力见证地。焦家遗址被确认为我国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其高等级墓葬的多重棺椁和精美随葬玉石陶器成为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以焦家遗址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内,山东有6处遗址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我国独有。对于这些文化遗产,必须坚持系统完整保护理念,构建覆盖考古发现到展示利用全过程、远古到近现代全时段、地上地下水下全空间、物质和非物质全类别的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加强探查、整理和研究,为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奠定基础和前提。

  不忘本来,在整理、传播齐鲁典籍中立起新时代的“文化泰山”。中华典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自周以降,齐鲁大地一直是多元思想交汇之地,众多思想家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资源,其中不少流散海外。要继续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让海外珍稀典籍回归故里,重新焕发时代新姿。要继续收集、整理儒家经典和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提供文本依据。要进一步推进齐鲁典籍存藏数量的摸底调查,建立可信可靠的学术研究资料库。要加强典籍的保护利用,围绕典籍科学修复、存藏环境改善、活化传播、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等方面,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实践提供有力思想理论支撑。

  不忘本来,在辑录、研究山东文献中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特质;天人合一、革故鼎新、万物一体、文明以止等,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精神追求。这些精神特质和精神追求,大多蕴含在传世的历代文献中。山东历史上产生的文献在一万种以上,数量庞大。要加强对这些文献的整理,编纂好、出版好《齐鲁文库》,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精神价值,为研究、传承、弘扬儒学和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提供系统、权威的文本。要加强研究转化,统筹推进文献思想意蕴阐释辨析、时代价值研究阐发与转化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让山东文献被更多人读懂、读明。

  不忘本来,在弘扬沂蒙精神中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红色基因深厚。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济南早期党组织的创建,红色基因在齐鲁大地产生。无论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党组织都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山东共产党人在不断壮大、不断成熟的革命历史过程中,红色基因得到了锤炼和强化,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要传承沂蒙精神,弘扬红色基因,不断巩固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根基,永葆党的性质、宗旨和本色。要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各类纪念场馆作用,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要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厚植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吸收外来:在交流互鉴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多元文明交织融合的今天,要坚持吸收外来文化,以自信、开放、包容的胸襟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在理性开展文明交流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在吸收外来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是展示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孔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让世界和谐相处,是山东的一项创举。要突出人文特色,举办更多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特色论坛,擦亮“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品牌。要持续开展高层次海外对话研讨活动,加强海外孔子学堂、海外分中心建设,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要继续办好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等活动,吸引世界上更多人诵读儒家经典、学习中华文化,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吸收外来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数字文明时代,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办的2023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形成了《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维也纳共识》,是一次提升传播力的有益探索。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构建国际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传播格局,努力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山东力量。要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实施“视听山东”、“走读山东”等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渠道国际传播。要推进内容、形式等创新,打造更多如《中国字 中国人》的传播精品,着力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

  在吸收外来中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举行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论坛,是挖掘用好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深邃智慧、通过数字化推动文明交流的有效尝试。要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工程,为传统文化插上“数字翅膀”,推动构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世界。要推进中华文明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以 “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等为平台,通过语言的沟通、价值的共鸣讲好中国故事。

  面向未来:在“两个结合”中为中华文明创造新形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面向未来创新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着力把握“两个结合”的鲜明理论特质。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具体体现,文明印记源远流长,思想文脉震古烁今,文化认同广泛深厚,体系格局多元丰富,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据特殊而重要地位。要着力把握“两个结合”的鲜明理论特质,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齐鲁文化中跨越历史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概念、理念发掘出来,作出新的时代阐释。要发挥山东独有的儒家文化优势,把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大同世界”结合起来,做好儒家文化中“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等思想的当代诠释,匡正“历史终结论”谬误,消弭“文明冲突论”隔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理论基础。

  着力把握“两个结合”的文明赓续价值。历史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延续中华文明根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植根于齐鲁人文沃土编修地方志,是山东的优良传统。要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分梳理挖掘、研究阐释地方志中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百家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料,为新时代践行“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奠定重要人文支撑。要坚持守正创新,着力传播弘扬山东历代方志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通过“史志+文物”、“史志+旅游”、“史志+科技”等新路径新手段,使其彰显现代文明价值。

  着力把握“两个结合”的独立自主意义。在推动“两个结合”中,只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只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把握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历史主动。要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要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将更多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农村“精神食粮”供给,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

  着力把握“两个结合”的文化发展路径。以增进文化动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两个结合”、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路径。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的“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文化体验廊道打造成为文化展示体验的新窗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  赵国卿】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