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集聚全球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
●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保证
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周边环境加速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生产力正迎来新的质变飞跃,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作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做好“十五五”规划谋划,必须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最大限度地激发改革开放创新动力活力,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打通卡点堵点,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改革培育造就新质生产力的“头部”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既需要推动生产力跃升,更需要提升生产关系快速调整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促进各类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发展方式转向、结构调整转变、增长动能转换的长效机制。
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是形成高质量产品服务供给、高效率供需对接的基本方式。针对产权、土地、金融、数据、电力等要素市场化水平不够高、市场监管与投资者消费者保护有待改进等现状,应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引领,建设城乡贯通、一体衔接的要素技术与数据流通规则和标准,完善以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为重点的市场基础制度,提升市场监管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制度创新高地、交易成本洼地。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主体。山东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比超过50%,有52家企业入围2023中国民企500强,数量居全国第三。今后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在共性技术供给、创新资源共享、数据等新要素使用、金融赋能、企业家培育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发挥好创新生力军作用。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突破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做强做优主业、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开展经济增加值核算,培育更多世界一流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坚持先立后破一体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面对体制机制问题和现实矛盾多重交织,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需要统筹好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大业态,切勿操之过急地“破”,亦勿急于求成地“立”。建好产业瞭望哨,持续跟踪研究,精准协同发力,确保新产业立得住、走得稳。发挥政策集成效应,防止合成谬误。
纾解痛点焦点,对接高水平国际规则标准,以开放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化水平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集聚全球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关键一招,新时代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推动经济双循环。但是,我们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仍显不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比如,我国PCT专利申请量连续十多年全球第一,但专利整体转化率约为美国的1/10,高被引科学家占比约为1/2,吸引跨国投资存量仅为1/3左右。向外携手创新、汇集要素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加快建设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抓住国家高水平开放机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标上海、广东等高水平开放地区,积极推进准入、技术、检验检疫、信息、物流、标准、商务服务等与国际接轨,强化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新兴领域规则探索,推进山东自贸试验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积极融入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立足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枢纽地位,强化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引领和沿黄陆海大通道支撑,打造海陆空立体联通、高效便捷的开放基础优势。发挥好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重大开放平台优势,高水平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等重大载体,加强外引内联与多元联系,打造开放创新的区域共同体。
搭建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科创金融等经验,放宽外商准入清单,推动内外资企业在招投标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政策落实等方面公平竞争,增强外商投资贸易和生活的自由便利度。
把握热点难点,构建高效包容生态,以创新放大新质生产力的倍增效应
当前,创新呈现强大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充实创新内核。我省通过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及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实现了由要素资源驱动向创新引领发展的转变。2023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4%,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但在颠覆性前沿性技术供给、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理念和创新生态培育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着力打造科技引领的创新生态。随着科技前沿探索向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不断深入,科技竞争日益向基础前沿前移、向市场后端赋能。积极培育我省战略科技力量,依托“1313”实验室体系等重大创新平台,集聚资源,壮大力量,在制造业、海洋、农业、能源等重点优势领域保持跟跑、领跑水平。加强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点状”突破以及“从1到N”的技术集群式突破。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激励、企业投入和科创金融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着力打造产学研全链条的创新生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体系化布局高能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优化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从论文、专利到小试、中试、产业化等全环节支持,强化成果发布、孵化、创投、招商等全链条政策支撑,破解成果转化难点、产业创新痛点,推动从“闭门造车”、“纸上文章”到产业链上的多形式应用。
着力打造人才良性发展的创新生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保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创新资源向科研一线和青年人才倾斜。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将服务发展作为人才改革的根本落脚点。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布局“四新”学科,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实施“人才飞地”、“人才港”管理模式,依托济青烟打造高端人才“蓄水池”,更好服务全省发展。千方百计吸引优质高校毕业生来山东就业,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社会活力提升。(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张中英)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