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当好排头兵”系列谈(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这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2013年以来,面对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新挑战、市场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要素承载能力差异化等复杂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新趋势,东中西部差距逐渐缩小,南北方经济发展分化较为明显。平衡南北经济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亟需精准施策,着力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力、引领力和带动力的区域发展增长极,推动区域间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指导,要求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一

  增长极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一个关键规律,即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发生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或部门,这些地区或部门即为增长极。增长极通过四大核心机制——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实现资源的高效集聚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它强调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关键区域或产业,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经济协调发展。

  实践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国内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增长极,作为三大经济引擎,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蓬勃发展,更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引领全国经济发展格局重塑与升级。放眼世界,美国的加州硅谷与纽约金融城、日本东京都市圈、英国伦敦都市圈、南非约翰内斯堡工业重镇、巴西圣保罗与里约热内卢经济双子星以及泰国曼谷都市圈等,均已成为推动各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极点和动力源泉。

  虽然各国经济发展路径各具特色,但深入分析这些增长极的构成要素,不难发现其背后的普遍规律,即增长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五大构成要素。一是发达的城市群。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带,发达的城市群对周边区域具有显著的辐射与牵引效应。二是完善的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拥有健全的产业体系,特别是主导产业与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三是高效的交通网络。涵盖多层次交通体系(如铁路、公路、水运及快捷轨道),强化内外联通,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与流通。四是创新驱动与规模效应。集聚创新型企业与企业家,驱动经济增长;同时,通过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实现经济效率与效益的双重提升。五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高效运行的政府、公平竞争市场与人才发展机制等,共同营造有利于增长极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

  二

  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是党和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坚实的产业基础、蓬勃的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能够展现出强大的辐射引领效应,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地域深度融合,有效激活并加速北方地区经济板块的崛起。

  首先,山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战略性的地理位置,紧邻京津冀、长三角,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为区域经济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山东工业实力雄厚,产业门类齐全,从制造业到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均具备显著竞争力,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与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近年来,山东更是抢抓机遇,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及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引擎,聚焦“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领航型”企业,构建11条标志性产业链,营造优良产业生态,通过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依托省内众多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与技术创新源泉。

  三

  着眼未来,将山东打造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必须实施一套多元化、系统化的改革策略,紧密围绕增长极的五大构成要素,精准发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措施。

  深度融入并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从区域位置看,山东北承京津冀协同发展,南接长三角一体化,西联中原经济区,东临日韩经济圈。南向发展鲁南经济走廊,依托鲁南高铁,构建以日照、临沂等城市为主体的经济走廊,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与长三角产业合作,如生物医药、农产品供应等,促进鲁南片区转型。北向打造京津冀鲁科创走廊,围绕新兴产业,结合山东制造与京津冀研发优势,打造科创走廊;在德州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与“科创飞地”,协同济青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力。西向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探索跨区域合作,构建现代产业走廊;充分发挥青岛港作为沿黄九省区出海口的作用,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对外建设“北极蓝色经济通道”,利用山东港口优势,对接“一带一路”与北极航线,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参与北极能源开发与合作,提前布局战略投资。建设黄渤海经济廊道,构建以青岛、烟台等城市为中心,京津冀鲁辽为腹地的S形经济走廊;推动区域战略深度融合,打造北方经济新引擎,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南北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山东亟待构建大区域新质生产力创新联盟,形成区域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辐射源和隆起带,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优化省内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聚焦重点标志性产业链发展,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优势传统产业,推进其改造提升,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以数字变革引领全方位转型,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搭建算力基建一张网,高水平打造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在创新体系构建上,充分利用北京等北方城市的科教资源优势和上海等南方城市的创新资源富集优势,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及“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深度结合,构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驱动机制。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畅通国内国际交通物流大循环。持续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依托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青岛和烟台三个片区,分别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创新探索碳关税贸易壁垒应对,实行更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推动“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提档升级。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推进现代化机场群建设,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聚力打造交通强国示范区;支持济南、青岛联合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全面提升贸易合作水平,统筹进口与出口、货物与服务、贸易与投资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推动加工贸易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动文化贸易“千帆出海”。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培育绿色低碳领域的头部企业,做好绿色低碳发展“领跑者”企业的遴选和示范工作。注重环保行业企业的梯队建设,加快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向高端化迈进。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创新协同降碳管理、低碳整体解决方案等全路径发展模式,加快绿色低碳产业门类齐全的链条式发展。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黄河流域资源整合、空间布局优化、多业态融合,以跨业融合、跨域融合的综合发展带动效能叠加。促进地区产能过剩较为严重以及资源配置过度地区的企业向其他沿黄省份有序转移,进而释放落后地区生产要素,发挥资源配置均衡效应,促进共同发展。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营商环境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土地、能耗等要素省级统筹调配机制,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进一步优化省内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强区域经济的活力。完善碳金融基础设施,丰富碳金融产品供给,构建规模化体系化绿色低碳基金群。抓好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深化济南科创金融、临沂普惠金融等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威海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数字金融、养老金融创新发展。实施“鲁贸贷”融资、“关税保”风险补偿等政策,为外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外贸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山东财经大学校长 洪俊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