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把握城乡关系变化新趋势,着力打通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通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深化城乡组织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城乡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要转变观念,充分挖掘组织资源,将党组织建设的“软实力”变成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构建组织融合新体系。打破城乡分割、党建分类的工作思维模式,以乡镇(街道)党委为核心,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两新”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党组织纳入大党建体系,推动以“条”为主的“纵向党建”拓展为以“块”为主的“横向党建”,组建产业党组织、村(社区)大党委(党建联盟)、“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中心等区域化党组织网络结构,组织跨村联建、党建互联互动、党员共育共管,由各自发展向融合发展。
打造组织融合新载体。转变服务理念,发挥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作用,以“党建+”为有效载体,夯实城乡区域、行业党组织的党建主体责任,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构筑起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措施具体的项目化运行机制,协调抓好人、地、钱等关键性资源要素,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和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
创新组织融合新模式。按照基层党建社会化的建设方向,将基层党组织以纽带的形式整合起来,吸纳和融合各种社会力量,导入外部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塑造以党组织之间相互渗透、党建资源共同使用、组织活动统筹开展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党建形态,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运作模式,通过“入股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劳动务工收入+土地租金收入”的方式联农带农,推动各领域党组织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各展其能、优势互补。
深化城乡空间融合,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城乡空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载体,要从区域城乡发展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城乡空间发展规律,为城乡各种资源自由流动提供桥梁。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城乡建设、资源配置、人口流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农村空间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建设,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扶持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特色小镇等元素在农村空间中的培育,推动以都市圈为核心、县城和重点乡镇为支撑的城乡空间融合,优化城乡功能,完善城乡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空间功能互补、和谐发展。
畅通城乡空间资源。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着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将乡村的优美环境、特色资源等优势进行聚集,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同时,将城市优势资源融入乡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功能完备的产业发展功能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搭建乡村振兴发展平台。
塑造城乡空间环境。立足区域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等因素,坚持差异化协同发展,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网、通信网络、燃气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信息通信网络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增建口袋公园、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塑造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乡村振兴。
深化城乡要素融合,塑造乡村振兴新动能
城乡要素流动是乡村振兴的方法手段,要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实现供需适配和利益均衡分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同责同权、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以多种有偿使用方式进入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完善自愿有偿转让退出机制,采用“飞地模式”,鼓励多村联合,拓展跨市域增减挂钩土地交易的制度路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大资本要素投入。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倾斜,畅通城市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投融资渠道;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乡村企业融资授信支持,对符合小额信贷条件的经营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建立乡村产业发展扶持专项基金,开辟“绿色通道”,加强对返乡创业的融资支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与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新形式,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培育新型城乡人才。提高乡村居民数字技术素养,强化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负责人的数字技能。畅通城市人才下乡渠道,围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优越的福利待遇。以农村、基层、薄弱环节为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社会力量”的培育模式,精准培育职业“新农人”,促进农业专业人才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深化城乡产业融合,拓展乡村振兴新赛道
城乡产业融合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引领带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新型电商经营主体。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依托物联网、超级计算、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积极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公共服务品牌、供应链、营销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把现代农副产品、乡村文化产品等转上“云端”,塑造数字化消费新场景。加强品质管控,引导有序、规范的市场秩序,使短期的网红产品发展成为永久性的城市地方名片,打造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新名片。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依托区位现有农业产业基础,以服务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大力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规模适度、生产集中、产业融合、品牌知名、效益显著的“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质量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业、观光业、展览业、采摘业等互联互通,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等多种结对方式,打造多层次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形成协作共进的抱团式发展格局,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拉动乡村产业多元延伸。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传统农业加速向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系统化转变,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借助并延伸网络热度和流量,促进乡村产业扩展至精品旅游、绿色康养、农村文化等体现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吸引更多创业者、投资者和各类企业进入乡村,将更广泛的产业部门、更加多元的产业参与者紧密联结在一起,以“开源”方式带来新的融资渠道、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构建起开放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山东社会科学院 韩富超)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