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上积极作为——“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当好排头兵”系列谈(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山东认真学习、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新期待,努力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定好位、挑大梁、善作为、走在前。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定好位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如果不能理解文化的本质属性,就很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定好位。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赓续不断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这棵大树的主干就是儒家文化。这棵大树在不同时期吸收了许多文明养分,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大树的树干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就是说,儒学的形成有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中华圣贤继往开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高地上的高峰。就连国外有识之士也清楚地看到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中华文化连绵不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原因在此。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所系。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和平发展之路,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这些都以中华文明为牢固基础,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国要更好融入并引领世界,首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孔子、孟子等早期儒家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就已处在全国领先地位,日益发展的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作为文化大省的山东,要明确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特殊位置。无论是国家发展的凝聚力、驱动力,还是国际交往的竞争力、亲和力,文化的力量都不容小觑,这是由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新征程上,山东既要立足于山东看山东,又要站在全国、放眼世界看山东,用心用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挑大梁

  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所决定,山东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使命和担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也是红色文化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政维今,法维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息息相通,在精神实质上一脉相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孔子最为重视的《春秋》讲“名分大义”,中国近代国学大师辜鸿铭当年将其翻译为“荣誉和责任的重要原则”,强调“荣誉与责任”是决定民族兴衰的道德原因。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特别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成先导、做榜样。只有整饬秩序、尊崇伦常、崇尚道德,才能更好地调动自觉与自律,减少管理成本。学术文化界有人说“文化兴,看山东”,这是对山东文化传承与传播工作的赞赏,也是对山东文化工作更高的期待和鼓励。在中国文化版图中,齐鲁文化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价值,决定了山东在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从“讲清楚”到“做扎实”一系列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挑大梁、扛重担。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善作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其中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须进一步将文化建设的使命落在实处,大胆进取、踏实前行、务求实效。

  善作为首先要理解文化层级。道以明德,德以尊道。价值信仰体系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式,深层的观念文化制约着中层的制度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在文化的深层用力,有了全民族共同的价值信仰,就能无往而不胜。因此要持续加强道德建设,常抓不懈,关注是非观、价值观、审美观、荣辱观,形成全社会尊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风尚。

  善作为一定要遵从教化规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阵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文物之要在于“文”,文化的功能在于“化”。理解文物之“文”,抓牢文化之“化”,才能润物无声、以文化人。全社会要抑恶扬善,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作为、正确引导,文化宣传者、社科工作者要作表率、正确引领。文化建设必须抓“关键少数”,强化干部和文化精英的导向作用。

  善作为要把握文化精髓。人道之极,莫过爱敬。孔子说的好,爱与敬是“政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点:一是仁爱精神,二是敬畏观念。中国人重视孝悌,以之为“为人之本”。孔子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在家庭培养爱与敬家庭伦理,推衍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便形成了全社会的文化风貌。“政者,正也”,要“明德”、“新民”,引领社会走向至善,决不能偏离爱与敬教育的根本方向。

  善作为要清楚不离时中之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还存在着许多进退失据、顾此失彼、畏首畏尾的现象,也有不少表面化、功利化、形式化的表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但要解放思想,不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教育和教化是要分层次进行的,荀子说“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要有大历史观,要把握文化本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行不同的教育策略与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化效果。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走在前

  理解文化的先导与引领作用,山东要在文化建设中主动担当。或者说,就文化发展而言,中国在世界上走在前,需要山东在中国走在前。孔子的儒家思维不仅“家国同构”,而且是“天下思维”。费孝通先生曾说,当今处在一个大的“战国时代”,新时代需要“大手笔”的孔子。山东应立足于世界精神重建,讲好齐鲁文化故事,在很大意义上就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思想理念走在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只有大力解放思想,才能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国作为国家,更是一个文明的存在,我们要在文明的意义上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发展,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文化,既要分析鉴别,更要善于辩证继承。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需要尽快超越迷茫、更新观念,打破禁锢、冲破束缚。

  人才培养走在前。做好任何工作,人都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大批既能把握传统文化精髓,又对中国文化具有温情与敬意的人。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相对于今天时代的迫切需要来说,人才数量还极为匮乏。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一些领导干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落地极为不利;能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亦不足,无法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把握文化精神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在“道术”意义上进行理解,不能看不清根脉与主干,不能看不清文化的整体与主体,为此必须致力于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生产力转化走在前。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既需要学术上登峰,更需要实践上落地。要以文化资源凝铸文明丰碑,以家教文化滋润家国情怀,以君子文化造就君子品格,人文化成要培养和转化成道德的力量,要进行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不能“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应以中华经典引导修道学道、做事做人,从身边事做起,把平常事做好。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融合技术与文化,以科技传播文化,将文化融入科技。鼓励精品文艺创作,促进文旅融合,发挥文物“文”的作用。给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或项目以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创造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文化国际传播走在前。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理解“孔子”、“孔庙”、“祭祀”、“尼山”等文化符号的意义,“国际孔子文化节”说到底就是“中国文化节”。因此,要将“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重大活动高水平、重实效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传播新高地。在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中,要注重行之有效的民心交流与沟通。针对世界汉学家缺乏或断层的实际,注意培养大批对中国友好的汉学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杨朝明)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