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晨光中的七里河“十里画廊”( 刘培强/摄)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积极融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动七里河“十里画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资源要素聚合,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业、特色花卉新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突出牵头抓总
“牡丹街道在市委、区委领导下,发挥党委总揽全局作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让特色观光旅游业、特色花卉新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增收机会。”牡丹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桑田说。
牡丹街道党工委立足辖区实际,精心选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引导村居干部做好任期规划,在实干中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村居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有效推进。同时,积极促进资源融合、发展融合,深入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区域联建。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集现代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基层党组织带动辐射力强的综合性党建示范片区。
街道党工委利用牡丹产业的传统优势,实施重点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按照“抓大抓强、择优扶强、攻大求优”的思路,重点培育花卉龙头企业,通过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盘活土地,实现增效。目前,片区内已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0多家,流转土地6000多亩。
坚持专班聚力发力,突出全面特色
“自从成立了规模农业专班,我们手里的土地使用更加高效,大家的收入也高了,真是让人打心眼里高兴。” 牡丹街道李洪周村天香倾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孝华高兴地说。
2023年,牡丹街道围绕七里河“十里画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组建了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产业、返乡创业和公共服务5个专班。 其中,规模农业专班统筹推进土地流转、大田托管,把分散土地集中起来,把细碎地块连接成片,提升区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管理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
省派第六轮驻牡丹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成员为芍药鲜切花代言(田军/摄)
“特色产业专班统筹推进家具生产、服饰制造、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特色产业优势,培植好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街道抓住牡丹、芍药‘双花并绽’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了‘集中连片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推广。”牡丹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魏国令说。
5个专班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建设。
街道党工委建立了专门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大力推动区域内的天香倾城牡丹产业园、中欣牡丹产业园等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在区域内初步形成了集花卉观赏、移栽、销售、深加工、精加工、衍生艺术品生产等于一体的特色花卉产业链。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创新品牌
“借助牡丹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这一契机,街道突出‘党建+’常态化发展举措,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前进优势、发展优势。”牡丹街道办事处主任田亚强说。
牡丹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经济发展”,凝聚集体力量。一方面,抓项目促发展,完成李荣海美术馆、泉水叮咚水上乐园、中国牡丹园、杨庄游船、800亩花海色带、露营基地、垂钓园等项目提升改造,提高七里河旅游观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整体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借助区位优势,整合各类资源,用活村集体资金,盘活村集体资产,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厚植牡丹底色,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全力推进李洪周村、杨庄村两个试点村“牡丹小镇”品牌建设;不断推动资源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责任下沉,全力打造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权力下放、服务到位的示范片区“金名片”。
“看这美丽乡村,党建引领统筹规划,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人居环境整治日新月异,从垃圾清理到污水排放,从厕所革命到美丽河湖建设,每一处都见证着我们的努力。” 省委政策研究室派驻牡丹区牡丹街道李洪周村第一书记王玉春说。
牡丹街道创新“党建+统筹治理”,建设和美乡村。七里河湿地公园全面对外开放,建设的由张改琴书法艺术馆、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艺术中心、奇珍牡丹艺术馆组成的文旅产业综合体,已成为菏泽市新的文化艺术窗口和参观旅游的“打卡地”,居民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今,牡丹街道正积极推动“党建+人才振兴”,在农村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同时,组织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集聚,为他们干事创业、实现梦想搭建平台、营造环境。
牡丹街道党工委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优配强6名党支部书记,选派大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锻造带头人队伍;创新村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探索“田间校园”嫁接高校资源、培育新农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田军 荆玉坤)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