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
“干旱时收获蚂蚱,洪水时收获蛤蟆,不旱不涝时收获碱嘎巴。”
这些以前在东营市流传的民谚,体现了农民与盐碱地斗争的心酸与无奈。
东营市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作为退海之地,土壤盐渍化严重。数据显示,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占我省盐碱地面积的38.2%,是利用难度较大的大规模盐碱地。
近年来,东营市加大盐碱地农业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大力发展盐碱地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广袤的盐碱地上处处涌现着乡村振兴的“新丰景”。
养出百姓“致富羊”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利津县盐窝镇的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在这里,一排排的高标准羊舍整齐排列、干净整洁,目之所及皆是成群的绵羊,“咩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
盐窝镇在历史上是名副其实的“盐窝子”,因盐兴盛数百年,后因黄河水患等自然条件影响,到清朝晚期时已不再产盐。不过,盐碱滩特殊的土质和水质却成就了当地滩羊的独特口感。如今,滩羊养殖已成为盐窝镇特色产业之一。
过去,盐窝镇几乎家家养羊。但传统的养殖模式存在利润空间小、产业层次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束缚了盐窝镇肉羊养殖产业前行的脚步。
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2019年,当地高标准谋划建设了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建成高标准羊舍305栋,并同步推出了16万吨/年饲料加工、50万吨/年生物有机肥等12个产业上下游项目,肉羊养殖产业由传统散养进入了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阶段。
“标准羊舍建成后,养殖户对入驻园区热情很高涨。”肉羊养殖户薄纯俭回忆说,“以前散养的时候是自己搭建简易的羊舍,人工饲喂,又忙又累。散养户喂三五百只羊已经比较吃力,养殖成本高、利润空间低,辛苦一年,也就赚个十几万元。如今,通过集中养殖和管理,一个羊棚就能轻松管理近千只羊,收益更是有了大幅提升。”
“2023年,我们镇的肉羊存栏量达到了140万只,年出栏量突破了300万只,年交易额达到67亿元。”盐窝镇镇长李长伟说,“我们还与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合作,培育肉质好、生长快、产羔多、出肉多、抗逆强的肉羊新品种。”
据李长伟介绍,盐窝镇新上马的年屠宰量150万只的肉羊屠宰深加工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该项目总投资达到2.4亿元,主要建设肉羊屠宰加工、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存储转运3个功能区。通过这一项目,园区能实现120种产品的精细分割,生产即食、即配、即烹、即热的多样化产品,大幅提升销售效率。
如今,盐窝镇先后获得“中国肉羊小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等10余项荣誉称号。全镇66个村1700户从事肉羊养殖,带动从事产业链经营、务工群众达3.2万人。
盐碱地上结出“致富果”
近年来,东营市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以特色种植赋能乡村振兴,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增产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
日前,利津县汀罗镇4000亩盐碱地菊芋喜获丰收,正展开机收作业。据了解,利津县通过招引山东息壤健康科技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开发,成功研发了耐盐碱菊芋新品种并试种成功。
“这4000亩的土地属于中度盐碱地。在2024年前期比较旱、后期比较涝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的产量达到了亩产4000斤。”山东息壤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菊粉产业研究院主任薄其同介绍。
“这些土地因盐碱化的问题,以往村民种植收益不是很理想。企业按照一亩地600元至8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开展专业化种植,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这片土地,同时给当地村民一笔土地流转费,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山东息壤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说。
在山东息壤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下,2024年,广饶县开展了3000亩菊芋种植。“我们乌河村2024年种植了120亩,预计总产量50万斤左右,可以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同时可以吸引周边群众前来打工,带动他们增收。”广饶县大码头镇乌河村党支部书记张树照说。
同一时间,在河口区山东荣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油莎豆种植基地内,也是一片丰收的繁忙场景,油莎豆收获机穿梭其间,一粒粒油莎豆破土而出,经过机器去秧、筛土后传输到翻斗中。
油莎豆是一种集油、粮、牧、饲于一体的油料作物,具有耐旱涝、耐瘠薄、耐盐碱的特点,油脂含量可达25%—30%,是高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原料。“油莎豆在我们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种植非常成功,亩产在2000多斤。”山东荣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廷果说。
当地政府计划在现有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油莎豆深加工车间,生产油莎豆原油和原粉等系列产品,实现油莎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为当地盐碱地特色产业增添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小螃蟹拓宽“致富路”
秋高气爽,螃蟹肥美,这是一年中吃螃蟹的最好季节。
每年这个时节,也是垦利区大闸蟹养殖户们最繁忙的时候。在东营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捆扎区内,处处都是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分拣、捆扎、包装刚刚捕捞上岸的大闸蟹,并将其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这里出产的黄河口大闸蟹有三大特点:口感好,大闸蟹所含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含量高于其他水系大闸蟹,味道鲜美;上市早,黄河口大闸蟹比南方大闸蟹提前约半个月上市销售,往往处于中秋节和国庆节双节黄金消费期;营养价值高,据检测,黄河口大闸蟹DHA和EPA含量高于其他水系生产的大闸蟹。”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协会会长王新军自豪地向笔者介绍,“我们的黄河口大闸蟹,客商都抢着预订。”
据王新军介绍,近年来,垦利区聚焦养殖“精细化”,制定了盐碱地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推广“种草、投螺、稀放、混养”的精细化养殖模式,设计标准化池塘规格30亩/个,每亩投放标准1500只左右,大闸蟹的规格、品质、口感、营养价值明显提升,亩均效益超过1万元。
为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东营市探索实施“行业协
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联合打造 “稻香蟹缘”乡村游片区,带动300余农户、3000余人增收致富,实现了小螃蟹成为“富民蟹”的华丽转身。
昔日“白花花”,如今“金灿灿”,一幅盐碱地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丰景”正在东营大地上徐徐展开。(张佳松)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