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渔村致富的绿色密码

  海风拂面,波浪涌动。

  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北的彩虹慢行道上,孙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成伟与笔者边走边聊。慢行道南侧,泛黄的鼠尾草和芦苇在风中摇曳,北侧海滩上的球石在海浪的冲击下发出悦耳的哗哗声。

  几年前,这里可不是这般美丽的景象。那时,孙家村没有彩虹慢行道,也没有清澈见底、鱼蟹嬉戏的海岸,有的是100多处参差不齐的海参育保苗大棚,它们破坏着海岸线自然生态和美观,村民也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宝贵海洋资源。

  2017年,孙家村及时转型,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

  “砸饭碗”也要保生态

  要走好绿色发展这条路,拆除海参育保苗大棚是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这让孙成伟犯了难:孙家村152户,有100多户都在从事这个行业,要“砸”了他们的“饭碗”,其中的阻力可见一斑。

  “没人舍得。我们只能一户户地做动员工作。”孙成伟停下脚步,指了指原来育保苗大棚的位置,“村两委成员、党员带头,其他村民慢慢跟上。”一年多时间,孙家村就拆除了村里几十年发展起来、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育保苗大棚。

  旧“饭碗”丢了,村民未来的生计怎么办?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态旅游和生态渔业是长岛发展的方向,村子的发展也必须跟着走!”孙成伟说,这是当年村两委成员达成的共识。

  说干就干,先从生态修复开始。孙家村逐步恢复周边绿化、修复海岸线的自然生态,见缝插绿、见缝种花,不断提升村庄绿化覆盖率。在做好片区森林空地补植的基础上,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栽培苗木1.5万棵,绿化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持续打造鲜花村居,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绿化美化,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到了66%。

  民宿,绘就致富好光景

  沿着彩虹慢行道步行1分钟,便到了孙家村的民宿风情园。一栋栋独立的3层小楼错落有致,每一面墙上都绘满了渔文化、卡通、风景等内容的彩绘,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一共37栋。”孙成伟指着成片的民宿介绍,“2024年我们邀请烟台现代画院绘制了美丽海岛主题壁画,一共彩绘了1200多平方米。”

  搞旅游,好的配套服务是保障。孙家村通过旅游业开发,打造了全产业链、全服务链衔接,山上、渔家、滩涂、海上全覆盖的特色海岛生态旅游模式。“海边我们打造成赶海园,可以赶海、垂钓、游玩,海上有5艘海钓船和2个休闲海钓平台,陆地上配套建设了旅游综合服务大院和2处水果采摘园。”孙成伟细数着村里旅游配套设施,“这些都是依托我们的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建起来的。”除此之外,合作社还统一为经营渔家乐的业户提供规划设计、宣传营销、餐饮配送等服务,改变了过去渔家乐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情况。目前,旅游业已解决了全村100余户的就业问题,带动了150余名渔民转产转业。

  边说边走,孙成伟带领笔者走进了润心御墅民宿。暖色调的装修风格、精致的装饰摆件、宽敞的公共活动区,布置十分用心。“我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这里无论是生态还是人居环境都让人非常舒服,发展旅游业肯定不差,所以就果断地投资了。”民宿老板王涛语气中充满信心,“无论是对民宿还是对孙家村未来的发展前景,我都非常看好!”

  孙成伟告诉笔者,这里的高端民宿非常受欢迎,吸引了很多游客,业户年均增收10多万元。目前,全村共有渔家乐经营业户40多户,其中别墅式高端民宿占九成。

  近几年,孙家村先后获得“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和美乡村示范村”、“山东省近零碳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孙家村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海洋牧场,不断生长的“摇钱树”

  孙家村的渔港码头,两辆重卡载着土石驶进码头,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各自忙碌着,码头旁的空地上排列着一排排镂空的水泥立方体,这是即将投放到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

  孙家村东侧有一片6800亩的海域,是村集体确权的海洋牧场。自2010年起,孙家村就通过投放人工鱼礁、人工增殖放流等方式,不断改善海洋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各种鱼类、贝类、藻类生活栖息,以达到更好的聚鱼效果。

  海洋牧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藻类自然种群不足,难以长期维持,前期人工鱼礁的效果有限。于是孙家村积极向各大科研院所请教突破之法。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孙家村确立了“固藻集鱼”模式,在接下来的3年里,累计布设了以铜藻为主的海藻50万株、藻礁5000余立方米,又通过增殖和筏养海藻的方式对海洋牧场近2500亩的面积进行了生态修复。2021年,孙家村东源海洋牧场被确认为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创建项目。

  近年来,孙家村发展海洋牧场的脚步从未停歇,村庄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岛增殖实验站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先后承担了1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完成增殖放流恋礁鱼苗300多万尾,海藻、海参等苗种的底播累计投入500余万元。海洋生态好了,产出的海珍品自然就有了更高的生态附加值,村里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全村有100多人入股,合作社年均收入在300万元—350万元,近几年累计给村民分红超过750万元。”孙成伟言语里充满骄傲。

  “以前不顾生态环境,总觉得先把钱赚到手才能过上好日子。现在看看,住着干净整洁的渔家楼,周围尽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再也没有腥臭泥泞的路,环境美了,生活富裕了,心情也舒畅了,这才是真正的小康生活!”孙家村老书记范延禄的话里透出满满的幸福感。(聂英杰)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