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工作人员采摘西红柿
桓台县探索数字赋能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持续巩固数字农业优势,让数字“跑断腿”,老百姓笑得“合不拢嘴”。
设施农业有“智慧”
隆冬时节,笔者走进位于果里镇的淄博农发凯盛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玻璃温室,13万余株西红柿植株枝叶交错,茎上的绒毛挂着晶亮的水珠,似繁星点点,翠绿的叶片肆意舒展,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这个占地200多亩的温室里,3米多高的有机西红柿植株整齐排列,423个传感器、1165个控制器为植株生长“保驾护航”。温室里的温度、光照、水肥等相关数据通过传感器传输到控制室这个“数字大脑”,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优化种植方案,达到温、光、水、气、肥的合理化配置,实现全年全天候自动化生产。
位于唐山镇的山东麦吉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发展设施农业的佼佼者。公司现有日光温室大棚40座,立体栽培了草莓、红玉西瓜、火龙果、车厘子等多个果蔬品种,能四季摘果。日光温室大棚通过物联网技术设备,将农田、作物、环境、销售等信息进行数字化感知和互联,实现了高水平标准化管理。产品一经上市,迅速成为消费者喜爱的良品佳果,为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在桓台县,数字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展现出多个生动的应用案例和场景。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种植户向标准化、智慧化、精细化转变,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手机成为“新农具”
“原来没有这个App的时候,查看苗情要到地里来回跑,很麻烦。现在从手机上就能看到每一个地块的小麦长势,一目了然,真是太省劲儿了。”果里镇万家村粮食种植户王克明说。
王克明说的这款手机应用软件,是桓台县为种植大户打造的一款涉农综合服务App“桓农宝”,于2023年8月正式上线。“桓农宝”向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和社会化服务,助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农户可以在“桓农宝”上通过平台提供的遥感服务实时观测作物长势,参照标准种植方案实时获取当前农事建议,让农作更便捷、更精准。
作为“江北吨粮首县”,桓台县始终围绕粮食高产稳产下功夫,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面对种植大户“高产不高效”的现实问题,桓台县整合全县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涉农服务部门,建设了数字农业农村智慧平台,形成了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大数据服务云平台,开发的“桓农宝”App成为种植大户接受现代农业信息科技的助手,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目前,“桓农宝”App已上线华为应用市场,共计600余名种植大户、160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家农资店、20余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家金融保险机构、108名涉农行政管理人员上线。
“数字大田”促增收
新年伊始,位于唐山镇的山东梨花面业有限公司里一派繁忙景象,总投资2.3亿元的50万吨小麦深加工项目正在紧张地进行推进。该项目采用更加完善精细的工艺和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达产后日产优质面粉1500吨,年加工小麦80万吨,可带动桓台县及周边优质小麦种植约15万亩。
“新生产线达产后,我们的产品品质更加稳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带动农民增收更加明显。”梨花面业副总经理张莹说。同时,借助新项目上线的契机,梨花面业的数字化管理更趋完善,进一步贯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始建于1992年的梨花面业,是桓台县重点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以前尽管守着周边的大片高产麦田,但因小麦品种不匹配等原因,梨花面业并不能实现“家门口”的采购,所需优质小麦仍需从外地购买。而随着50万吨小麦深加工项目的投产,梨花面业用上了地道的桓台生产的优质小麦。
为梨花面业提供小麦原料的是先正达农场。2021年,桓台县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先正达集团达成合作,共建桓台县数字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和“数字大田示范农场”项目,开始搭建覆盖农业全链条、服务辐射全县域、带动农民广增收的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让农业发展步入新赛道。为了打通粮食从“田间”到“车间”全产业链,先正达农场落户桓台县后,迅速与梨花面业等当地面粉深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点对点”供给平台,既解决了梨花面粉厂的采购问题,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近年来,桓台县坚持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步伐,逐步打通了“优质高端品种种植—标准化绿色管控—订单收购—下游深加工”产业链条,设施农业、数字农业不断推进,农业效率不断提升,“江北吨粮首县”招牌持续擦亮。(张运波 许洁琼)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