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数字农业种出“致富桃”
在肥城市,智慧农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数字化技术革新了传统种植模式,让往昔的“汗水农业”转变为高产高效的现代“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数字赋能,粮仓满盈展新貌
深冬时节,寒意袭人,安驾庄镇蔡颜子村的地龙农机合作社麦田里,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
“90后”新农人汪龙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此刻,他正满怀欣喜地查看着这片长势喜人的麦田。在他眼中,翠绿的麦苗不仅是希望的象征,更是数字农业助力传统农耕变革的生动见证。
汪龙手中的“新农具”是一部智能手机。
“现在种地,手机可帮了大忙,不仅能打电话,更是我种地的得力助手。”说着,汪龙熟练地打开手机上的App,轻点几下屏幕,农田里的即时画面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有了这个得力助手,汪龙不仅能实时掌握农田的墒情、病虫害等情况,还能远程操控灌溉与施肥设备,精准管理每一寸土地。“以前靠锄头镰刀,辛苦不说,效率还低。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把地种好,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汪龙感慨道。
在肥城市,像汪龙这样的“数字新农人”正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肥城市把数字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整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大数据信息,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特色产业等领域加速应用。
与蔡颜子村相邻的汶阳田农高区为农服务中心,宛如一座数字化的农业指挥中枢,巨大的数字大屏上,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记录着汶阳田这片沃土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改造提升后的汶阳田为农服务中心,在原为农服务指挥调度平台的基础上,建成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了电子证照、农情监测、农资服务、农机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6大功能。”山东汶阳田为农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说。
肥城市通过发挥汶阳田联合党委和为农服务中心的作用,集中打造了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单产提升、良种繁育等4个万亩示范片区和13个千亩样板田。“汶阳田”片区纳入全省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如今,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肥城市农业产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科技助力,肥城桃香飘四方
天微亮,在桃园镇“未来果园”里,技术主管武瑞征正通过数据平台检测果园土壤肥力情况。
“可别小看了这片果园,它的科技含量可不低,施肥、浇水、打药、分果全程机械化,‘未来果园’的称呼名不虚传。”武瑞征自豪地说。
肥城市的桃子产业是当地特色,桃园镇是肥城市10万亩肥城桃的主产区之一。“未来果园”便坐落于桃园镇肥城桃数字农业产业园,占地面积6000亩,是桃园镇打造的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智能、三产高度融合的综合示范智慧果园。
“这座果园是镇里的重点项目,科技含量相当高!”武瑞征话音未落,一台酷似坦克的机器人自远处驶来。它的大小类似游乐园中的山地越野车,靠履带在果园间穿行。机器头部安装有两个红外扫描仪,两侧的桃树都能被精准巡检到。
这台“小坦克”,正是肥城桃数字农业产业园自主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它的最高时速可达15公里。这意味着,短短1小时,就能高效完成几十亩果园的巡检工作,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不仅如此,产业园还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装备,包括自动打药机、智能分选设备以及采摘平台等。如今,施肥、浇水、打药、采收等主要农事操作,都由这些机械“果农”精准完成。相比传统果园,产业园人力成本节省了50%以上,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精准。
科技的赋能,让肥城桃不仅在产量上实现突破,更在品质与流通环节展现出独特优势。桃的包装简约而醒目,上面印的二维码是每一颗桃子的“智慧身份证”,只需用手机“扫一扫”,这颗桃子的生长环境、施肥用药记录、采摘时间等各项信息便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产品质量“码”上可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安心。
如今,肥城桃数字农业产业园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每亩桃园在年均用水、肥料、农药等方面的投入节省20%,亩均劳动力成本降低300元以上,销售价格更是提高了30%。
智慧浇灌,樱桃番茄迎丰收
走进湖屯镇泰山九丰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现代化的智能温室里,一垄垄樱桃番茄植株整齐排列,翠绿的枝叶间,一颗颗樱桃番茄悄悄露出了诱人的红色。相比传统种植方式,这里种植的2500株樱桃番茄在科技支持下,采收时间能提前60天,采收周期能够持续7个月。
“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的力量。从幼苗移栽、精准灌溉,再到科学施肥、病虫害智能防治,全程依托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精准操控。”泰山九丰董事会董事段荣信自豪地说。
说话间,他熟练地掏出手机,轻点“智慧农业”App,调节起施肥量、给水量、温度等数据。紧接着,按下大棚内的绿色按键,刹那间,细密的水珠如牛毛细雨般均匀洒落,滋润着每一棵植株。
“为了应对冬季的低温天气,我们采用了先进的保温技术,为樱桃番茄的生长提供稳定适宜的环境条件。”工作人员徐宗昊说。
在温室大棚里,传感器遍布各个角落,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灌溉、施肥等操作,确保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以前‘看天吃饭’,长出来什么样,咱们就吃什么样的。现在,可以通过‘云种菜’自主调控温、光、水、气、肥等,‘定制’作物的酸甜度。”段荣信说。
精准把控的背后,是智能化管理系统一组组数据在“跑腿”。通过智慧平台,可以用手机远程控制大棚温度、湿度等,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管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园区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不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大棚内的工作更加干净、卫生、富有科技含量。“我们在田地里干活,可能会弄得满身都是泥。但是在大棚里就比较干净,工作也挺轻松的。”村民方泽华说。
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肥城市逐渐变成现实,一幅数字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纪宗玉 肖明媛)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