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帮助高龄老人整理房间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之一
“大爷,今天中午想吃点什么,主食还是馒头吗?”2月18日中午,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北王庄村,村民马玉凤来到94岁的马京升家里,陪老人聊了会儿天,接着又询问老人中午想吃什么,并着手准备午饭。
马京升的两个儿子在泰安市区上班,平时只能照顾老人的早餐和晚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腿脚不便的老父亲白天一个人在家怎么料理生活。泰山区探索建立的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
养老不离村
今年58岁的马玉凤是马京升的邻居。“两家是一二十年的老邻居了。我老伴退休了,孩子也在外地,家里没什么负担。两家结了对子以后,我平时就来照顾下大爷,陪他聊聊天,给他做饭吃。”马玉凤说。这样的互助养老对子,在北王庄村有21对。
面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分散、高龄独居老人照料难等痛点,泰山区以互助养老为切入点,发挥农村血缘、地缘、亲缘关系和邻里守望相助等优势,整合各类资源进村到户,探索实施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破解了农村养老“无力管、资源缺、负担重”的现实问题,让“养老不离村”成为现实。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核心环节在于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泰山区依托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将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为A、B、C三类,A类为60至69岁老年人,B类为70至79岁老年人,C类为80岁以上老年人。
在村一级组织的发动下,泰山区发动老年人自愿报名,并筛选出562名“有意愿、有爱心、有时间”的低龄老人成为农村互助养老的参与者,在各片区、网格内组建养老资源库,并为固定参与养老服务的A类老年人发放“守望相助代金券”,用于购买所需的养老服务,调动参与积极性。这种提前参与的养老模式让老人们吃了“定心丸”,有力推动了基本养老服务人人享有、人人可及。
绘制“养老服务地图”
泰山区按照就近原则,以村为单位,科学划定了20个农村互助养老片区、63个互助养老服务网格,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医疗、康复、照护、心理支持等专业资源。同时,在“政府支持、乡镇统筹、一村一策”方案的指导下,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或依托现有的农村幸福院,在具备条件的村建设互助养老服务站,设置休闲娱乐、集中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区,提供全天候的照顾服务。
2020年,北王庄村党支部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240平方米的幸福院,内有幸福食堂、棋牌室、休息室、活动室,可同时容纳30人就餐和娱乐。为了满足老年人饮食健康的需求,北王庄村幸福食堂的主菜、配菜、主食和粥品都是自行制作,每餐两菜一汤,当天采购食材,主食也是随吃随做。村内煎饼房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杂粮煎饼。幸福院现已成为村内老年人欢声笑语的“集散地”。
为了让老人们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泰山区还加强了与其他服务机构的合作与联动,实现片区、网格内互助养老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互补,动员6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参与,为A类互助养老参与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基础健康监测、紧急情况应对及心理慰藉等方面的初级护理培训,让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泰山区先后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5处、示范性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12处,适老化改造1020户,不断优化设施布局,绘制科学的农村“养老服务地图”,为农村老年人享受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提供硬件支持。
幸福食堂缔造互助“好食光”
2月18日11时左右,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内,一片忙碌而温馨的景象。62岁的杜玉兰在帮忙将饭菜端上桌后,又打包了一份饭菜,送到88岁的宗德安家中。宗德安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他和老伴平日里的午饭都是由幸福食堂的工作人员送上门。
据介绍,围绕解决老年人吃饭的问题,泰山区在有条件的村推动农村老年幸福食堂建设,幸福食堂很快成为老年人最喜欢的农村互助养老场所。在这里,低龄健康老年人有了施展技能的舞台,他们不但为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送餐、家庭陪护、预约登记等服务,还积极参与食堂管理,饭前盛饭、饭后收拾餐具,为老人带来了从内到外的温暖。
互助服务为老人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泰山区各幸福食堂统一将服务对象分为保障型、普惠型和社会型,按照困难户和特困人员0元、80岁以上老人2元、70岁以上老人4元的标准为老人提供午餐,当天到食堂提供互助服务的低龄老年人可以免费就餐。该措施实施以来,深受老年人欢迎。“平时在家里也没什么事,来幸福食堂帮帮忙,不仅可以做点好事,还能跟大家一起聊聊天,非常开心。”杜玉兰说。
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老人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传承着乡村的优良传统。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农村地区的互助功能,让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实现了“养老”与“享老”的有机结合。
助老资源“多元化”
聚焦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足问题,泰山区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和乡情、村情,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能力,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多元化服务需求。
以农村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泰山区探索建立了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等方式,引导专业化照料护理服务向农村家庭辐射延伸,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行等服务。
依托村内卫生室以及老村委办公室,王林坡村将行政村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下沉到自然村,为老年人提供测量血压、血糖,诊疗以及康复护理等服务,定期开设养生课堂,实现服务精细化、提升服务针对性。同时,村集体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免费购买二档医疗保险,为80岁以上老人购买银龄安康保险,将村集体的兜底保障作用发挥到实处,提升老年群体康养照护水平。
为真正实现“就近、就亲、就便”服务目标,泰山区倡导并组建了“帮帮团”“老伙伴”“泰奉献”“老骑士”等相对固定的互助队伍12支,发展农村为老服务人员1900余名,相继涌现出“德苑管家”“德苑护工”“九如家护”“海军帮忙”“弘毅书院”等一批特色为老服务项目。
泰山区以“互助养老”为“破局之钥”,探索出一条兼具传统温情与现代治理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径,激发了农村“准老人”的积极性,既解决了当今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让农村老人有了“亲人”,乡亲近邻相守相望,孝善敬老蔚然成风。(付刚 高凤 谢梦真)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