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蒙阴好例”——访临沂市政协副主席、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

  本刊记者 蒋秀慧

岱崮地貌

  蒙阴县处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山地丘陵占县域总面积的94%,是典型的山区县、老区县、农业县。近年来,蒙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践行沂蒙精神,深入推进“五大振兴”, 全力建设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乡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山东主题采访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临沂市政协副主席、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请其介绍蒙阴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思路举措、经验做法。
  记者:近年来,蒙阴县相继获得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殊荣,成就的取得与有一个科学的发展思路密不可分。请问蒙阴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是什么?
  王丽云:蒙阴县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崮秀天下 世外桃源”“江北最美乡村”是其真实写照。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实践路径,探索出一条“好生态塑造好环境、好环境培植好产业、好产业带来好收成、好收成依靠好支部”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了“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的有机统一。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蒙阴县如何守牢绿水青山,把好生态塑造成老百姓宜居宜业的好环境?
  王丽云: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从环境整治入手,片区化推动村庄环境提档升级、宜居宜业。
  在村居规划上,2019年抓住临沂市连片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把全县规划为36个片区,重点片区村居规划由县里提级编制,聘请浙江大学等团队编制了71个村的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尊重群众意愿,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打造盆景,争取“建一片、绿一片,富一片、美一片”。
  在资金投入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路村的项目资金,用好临沂市“百千工程”政策,集中向片区倾斜,每年集中建设3—4个片区。近年来,累计整合、撬动资金53.6亿元,建成了21个片区,覆盖了全县70%的村。
  在全域整治上,从去年年初开始,实施了全域无垃圾、全域绿水等六大全域行动,每月开展现场观摩,按照清垃圾、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3个层次逐步推进。根据不同季节调整环境整治重点,特别是通过使用农用酵素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蜜桃残次果问题。目前,全县省市级美丽乡村80个,蒙阴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生态文明十强县。现在,全县已实现全域无垃圾、全境无黑水、村村都美丽的新景象。
  记者:产业兴,才能百姓富。蒙阴县是如何利用好环境发展好产业、带动老百姓有好收成的?
  王丽云: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临沂市提出了特色产业、精深加工等乡村振兴五项重点工作,并要求“一县一品”。蒙阴县处于北纬35°黄金水果带,是中国蜜桃之都。全县蜜桃面积71万亩、年产量25亿斤,“蒙阴蜜桃”品牌价值266亿元,面积、产量、品牌价值均居全国县级首位。蒙阴县立足果品产业优势,打通了“生态”与“富民”的转化通道。
  一方面,探索了“双领双全”的合作社模式,即镇党委领导联合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发展。全生命周期即由村集体牵头,从育苗、研发、农资、农机、物流、电商、销售、旅游等环节入手,发展特色社、优势社;全产业链条即坚持党建引领,打通产业界限,按照“生态+”
  “旅游+”等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10家、联合社16家,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入社群众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山东供销农业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保姆式”“菜单式”果园托管服务,全县直接托管果园13万亩,辐射带动20万亩,实现果品生产成本下降、品质和效益提升。
  另一方面,借助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今年,蒙阴县把“双招双引”作为首善战略、一号工程,先后招引农业项目47个、文旅项目34个、工业项目160个,发展电商5200余家,推动了工农联动、以工带农、三产贯通。同时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把民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开展“民宿发展年”行动,全力打造北方最高端民宿,争当临沂市最优民宿县。今年1—6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3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1亿元。

桃园美景

  记者:富民强村,关键有个好支部。在好支部建设上,蒙阴县有哪些创新做法?
  王丽云:在支部建设上,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创新推进“兵支书”队伍建设。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兵支书”选配试点工作,建立“兵支书”选人用人、能力提升、作用发挥三大机制,全县366个村有“兵支书”115人,占比31%。一个“兵支书”带动“一大片”。如垛庄镇古泉村以前是“薄弱村”,2019年退役军人刘元华回村任职,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招引龙头企业金葵农业公司,建设了农业产业园,发展高端苹果和蜜桃。2022年,古泉村实现集体收入18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实现了由弱村到强村的转变。从“兵支书”进行延展,蒙阴县持续深化选配改革,今年从县乡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30名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
  狠抓村集体经济壮大。成立村集体经济增收专班,明确一名县领导靠上抓,开展“百村共富”工程,通过发展合作社、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过10万元,其中40%的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以上。同时创新实行村级发展质量一体化考核,对全县366个行政村实行县乡共同考核,考核成绩直接与村级评星定级、评先树优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等挂钩,激发了村级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下一步,蒙阴县将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对标对表、强化措施,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蒙阴好例”,为农业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