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海风萧萧,烟雨蒙蒙。漫步蓬莱阁,一座座古建筑错落有致,一处处碑刻引人驻足,一砖一瓦、一字一画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登上蓬莱阁主阁,远眺黄渤海分界线,俯瞰蓬莱水城,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回顾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的历史……
穿越千年,蓬莱阁不仅仅是一座阁,更是一座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丰碑。新时代,如何让这座千年古阁重焕生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清晰而坚定。
守住“看得见”的文物
初夏时节的蓬莱阁,草木葱葱,绿水依依,别有一番风韵。
澄碧轩、卧碑亭、苏公祠……拾阶而上,修缮后的窗格瓦楞愈发光彩,屋角飞檐栩栩如生。游客徜徉在诗情画意的悠悠古阁中,驻足于意味深长的石刻碑帖前,感叹着“海不扬波”的美好祈愿,折服于“碧海丹心”的家国情怀。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历经宋、元、明、清等数代修葺,至今仍保持着北宋原貌,并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专程来看苏轼的手迹,碑刻字体笔墨醇厚,尽显行楷之风,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豪情满怀,更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绵延不绝而由衷自豪。” 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告诉记者,蓬莱阁的文物古迹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文物古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个城市灵魂及文化底蕴的彰显,也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共同财富。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是蓬莱阁文物资源的“守护”之路。
“我们不断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让古阁不惧风雨,愈加坚强。”蓬莱阁景区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截至去年,当地已完成对蓬莱阁主阁等建筑单体的彩绘工作,以及丹崖山岩体加固、小海南岸护坡护墙修缮、安防消防系统升级等工程,用实际行动守住“看得见”的文物。
让文物“活”起来,才能让景区的历史文物资源“走出去”,在传承发展中彰显出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4艘元明时期的古船述说着舟船史话,展现着当年的风貌。如何给这段尘封的历史赋予新时代的色彩,让古船“活”起来、“动”起来?
博物馆综合运用雕塑、壁画、模型、场景复原等现代手段,将登州港的沧桑巨变、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一一呈现。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向网友讲述古船及随船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让史实“说话”,让文物“发声”,唤醒历史文物的文化活力。
传承“叫得响”的文化
“景区恢复开放以来,从早上8点开门便客流满满, 仅‘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近17万人次。” 蓬莱阁景区导游王丽这段时间格外忙碌,一天下来,她至少要讲解6次,每天行走超过2万步。
“不少游客反映,通过实地参观,真切感悟到了蓬莱阁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也进一步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坚定了文化自信。”王丽说。
雄踞于丹崖山之上的蓬莱阁,千百年来一直是蓬莱的文化地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这座千年古阁永葆活力的“密码”。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一场精彩大戏《女起解》正在戏楼上演,台下行人纷纷驻足观看,现场掌声不断。
2022年,蓬莱阁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非遗旅游景区,“非遗进景区”成为文旅融合的突破口。在已有非遗品牌的基础上,景区积极引入吕剧、京剧、山东快书等其他非遗项目,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为蓬莱阁旅游发展聚合“非遗力量”。
雄踞于丹崖山之上、横亘在海天之间的蓬莱阁
漫步于蓬莱阁,游客还能体验到小场景演绎带来的惊喜:装扮成“八仙”的演员迎面走来,亮出宝器绝活;携带书童的“苏东坡”挥毫泼墨,邀请游人现场对诗……
展示主体更丰富、内容更多样、形式更鲜活,古老的蓬莱阁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
举办春节花灯大庙会、民俗文化季,推出汉服换装、提灯游园等沉浸式互动式文化体验项目,让更多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为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深度融合,景区先后与央视《百家讲坛》《国宝档案》、韩国MBC电视台《海上丝绸之路》等栏目合作,推出系列文物专题片。同时,加快文创产品落地步伐,相继推出八仙飘带、八仙丝巾、蓬莱阁雪糕等新颖文创产品,让蓬莱阁文化IP “叫得响”。
弘扬“立得住”的精神
戚继光纪念馆里人头攒动,一场多媒体“大秀”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屋内三面墙壁和脚底下成了一个古战场,战旗飘扬,战鼓声声,众人在解围仙游战役的3D视频中,一睹战神戚继光的风采。
“太神奇了!这是用声光电演绎的历史,我还看了巡阅海防、汤泉大阅兵等多媒体视觉秀,就像穿越到了鼓角争鸣的古战场。”刚结束中考的王子涵,在 “将门世家”“一代战神”等主题场馆频频流连,感受戚继光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打造 “跟着战神学”“戚家军炼成记”等品牌栏目,开办“太平楼上话战神”公益大讲堂,开发“戚家菜”……近年来,蓬莱深入弘扬“矢志报国、保境安民、革故鼎新、使命担当、克己修身”的戚继光精神,既是赓续民族英雄的精神血脉,更是凝聚力量、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滋养。
以“海洋强国、英雄精神”为主题,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蓬莱水城、戚继光纪念馆为现场教学点的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已经形成。
除了戚继光精神外,党性教育基地还曾集中展示了近现代蓬莱仁人志士抗击外辱、争取民族解放、致力强国富民的英雄业绩,激发党员干部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精神斗志。
“景区通过开展‘军事主题’等亲子活动,打造出有韵味、有内涵、有深度的研学旅行新地标,进一步弘扬精武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王丽告诉记者,她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生动的讲解,让红色精神绽放光芒。
如同一粒种子拥抱沃土、一座灯塔照亮前路,牢记嘱托,千年古阁在守望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本刊记者 魏刘美慧)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孟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