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全省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分析谋划我省2024年经济发展环境条件、趋势与对策,对于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条件
从国际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和2024年的2.9%,低于2000—2019年平均3.8%的历史水平。受人口老龄化、生产率下降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潜力将有所下降,但西降东升的发展格局将继续维持。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通胀压力有可能进一步缓解,但仍将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货币政策谨慎乐观。新兴经济体加速复苏,国际资本将更多地从美国向外转移,有利于扩大生产、提振需求。随着中美关系出现阶段性缓和,地缘格局虽有变化,但总体有利于我们发展。综合来看,国际环境继续恶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上升动力也不够强劲。
从国内看,财政金融政策不断加力提效、精准适度,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赤字率由3%提高到3.8%;新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元,全部用于地方转移支付;新发行4轮特殊专项再融资债,专项用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降息降准等系统性金融政策不断推出,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高出GDP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注册制等助力资本市场发展政策不断推出,围绕房地产、地方政府化债、消费等重点领域政策密集出台。2024年或将推出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等系列政策,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和动力更加坚实。
从我省看,着力稳增长优结构、提信心防风险基本面不断向好,动能转换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作出重要贡献。供给方面亮点频出,三次产业稳定增长,传统优势产业蝶变升级。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蓄势而动,如泰邦生物、枣庄锂电等。社会需求总体稳定、热点迭出,比如,泰山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2023年7—8月威海日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85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综合来看,2024年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好于2023年,但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等问题挑战。但是,只要我们积极稳妥施策,因时因势科学应对,经济社会仍将保持持续复苏向好的势头。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近年来,国家级区域重大战略机遇叠加,红利不断释放,我省在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上深入谋划、强力推进,呈现4个显著进展特征。一是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出台支持沿黄25个县市区政策。从沿黄9省(区)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看,山东GDP总量和进出口总额较2022年分别提高了0.8个和1.7个百分点。二是中心城市集聚引领效应不断增强。随着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济青轴带发展规划陆续获批实施,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济青中心城市引领效应不断放大。2022年,在全省常住人口增量减少7.22万的情况下,济青人口分别增加7.86万和8.54万人,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三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加速释放。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从2023年前三季度情况来看,济南、东营、泰安等中西部城市GDP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差异化发展定位更加明确。省级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全部批复,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主体功能区,有利于各地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是,区域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短板,比如,区域中心城市竞争优势不够突出,非中心城市面对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存在融入顾虑,县域经济发展困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然存在短板等。
当前,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短板,要坚持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构性城镇化战略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要塑强区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适应城镇化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形势,以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为突破口,支持济南、青岛机场协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尽快启动网络化、大体量、时效强的轨道交通线建设,加快推动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通航,以都市圈引领经济圈发展。要完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突破“一地一业”打造集群的思维,从全局谋划部署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加强科创平台和创新中心之间的联结与布局优化,强化各类平台载体对接互动、产业科技协同分工,持续培育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精选链条。推动城市之间协同互动、协同升级,探索运用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模式,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推动资源和要素跨区域流动,提升整体合力。要增强县域经济安全持续发展能力。积极破解后房地产时代县域财政发展困境,推动事权财权相适应的新一轮改革,抓住国家化债有利时机,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提升地方政府“三保”和引领发展能力。压实地方责任,重组整合地方融资平台,降风险促转型稳增长。
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与对策
从国际国内趋势看,绿色低碳转型呈现三方面特征。一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在要求。应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在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体系,推动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升。二是从行业碳减排走向消费端减排。根据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经验,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会成为主要增长点,上海市已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挖掘居民消费所蕴含的低碳减排潜力,推进消费侧减碳已刻不容缓。三是碳交易机制带来深远影响。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减排目标,并以经济高效的方式促进企业减排技术的改进。我国已在8个省市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就我省当前来看,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一些主要问题,比如,煤炭消费占比仍居高位,能耗和产值倒挂,转型支持不足,新能源龙头企业不强等。
如何补短板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要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禀赋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势,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加快完善新能源开发、利用、储能、输配等领域的产业链条和产品谱系,努力打造海上风电、核能开发、多能互补、氢动走廊四大新能源产业高地。二要加强新能源项目的综合开发。我省正大力推进核电、风能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如何进一步发挥新能源项目的综合效益,在这方面浙江安吉天荒坪景区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此景区打造“能源+旅游”发展模式,先后开发了温泉、滑雪等项目,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三要加强消费端碳减排设计。我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交通、建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排放持续增长。建议加强碳普惠工作,增加应用场景和消纳渠道,探索多地碳普惠平台联动模式,开展居民消费领域碳积分建设,为核准用户减碳量提供依据。四要打造碳交易标准体系。借助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机遇,提升碳计量基础能力,加强在生态碳汇、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碳金融、绿色低碳技术等相关标准领域的探索实践,以标准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张中英)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