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藏携手同行 共谱山海深情

  在距离山东4000公里外的雪域高原,有一个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巍峨的雪山冰川与清澈的河流湖泊交相辉映,更有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雄踞于此。这里,便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作出“对口援藏 分片负责 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从此,黄河牵雅江,海滨映高原,齐鲁大地涌起对口援藏的滚滚热潮……

  今年是山东对口支援日喀则市30周年。30年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累计派出10批657名援藏干部人才、1585名柔性人才。一批又一批山东援藏人,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充分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用担当和奉献全力推进“三交”、民生、产业、智力、经贸、生态“六个援藏”,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推动了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民生改善和人民幸福,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三交”援藏:深化鲁藏情谊

  “三交”,即交往、交流、交融。多年来,鲁藏两地采取双向互动交流方式,广泛开展经贸、文化、人员往来活动,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边巴片多曾是一名在西藏颇有名气的歌手。11年前,她离开拉萨回到家乡日喀则市江孜县年堆乡,重拾手工氆氇的制作技艺,并成立合作社开展专业化加工。一直以来,经营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2021年9月,边巴片多跟随日喀则市妇联组织的山东援藏“三交”项目来到山东。在这里,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给她带来观念上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在临沂电商直播中心的参观,让边巴片多有了接轨互联网的念头:“通过网络,可以让你的产品被全国、全世界看到,这是实体店比不上的优势。”

  回到日喀则的边巴片多开始试水直播带货。经过不断积累,2022年5月,她的事业迎来了爆发期,一场2小时的“母亲节”直播下来,营业额达到了10万元,这是之前合作社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现在,她的合作社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员工达到上百人,年营业额突破了500万元,厂房也扩大到了3亩地。

  今年2月,边巴片多听说山东援藏的“三交”项目又有去山东考察的活动,这次她主动报了名。

  在日喀则,像边巴片多这样参与“三交”的人还有很多。烟台援藏工作组组织聂拉木县的师生到烟台开展研学活动;淄博工作组持续开展青少年手拉手、双向互访、关爱健康等活动;日喀则组织企业界代表团赴鲁交流,共话鲁藏发展,拓展投资合作……

  万涓溪流汇江河。山东援藏工作组积极搭建融合共进平台,组织日喀则藏族同胞“走得出、看得到、交得深”,推动“三交”援藏走深走实,形成了广泛凝聚共识、增进感情认同、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参加“三交”活动的人数达到了30余万人次,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民生援藏:提升幸福指数

  “感谢医生治好了我的两条腿。”躺在病床上的罗次,刚做完手术,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喜悦。

  57岁的罗次是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查布乡村民,患关节炎已有八九年的时间。此前,他已由青岛医疗专家做了右侧的膝关节置换术,听说青岛援藏医疗团队又要来日喀则,便早早地报名前来复诊,并做了左侧的膝关节手术。

  受高原地理气候等条件影响,骨关节病是西藏当地的高发病,尤其在农牧区,不少藏族同胞在45岁左右就患上了骨关节病。但受限于高原地区的医疗条件和就医理念,很多患者只能依靠止痛药或者忍耐病痛度日。

  2022年7月,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进藏。在他们的推动下,先后有4批共25名藏族同胞赶赴青岛,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

  此次跟随医疗团队一起登上高原的,还有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加速康复的独特模式——医护康复一体化,团队希望把该模式落户高原造福藏区百姓,搭建起跨越山海的“健康天路”。

  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戴世友(右)正在给患者诊疗

  在日喀则,和罗次一样感受到美好生活的,还有昂仁县卡嘎镇江嘎村的村民们。

  江嘎村是典型的高原农区,海拔在4600米左右,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淄博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来到该村后,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3174万元,主要进行房屋加固、乡村污水处理、人畜分离、户内淋浴房及水厕建设等,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以前村民洗澡要跑到1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洗,很不方便,现在我们给每户村民家里都建了淋浴房,这样他们在家里就可以洗澡了。”淄博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昂仁县住建局副局长王兴永介绍道。

  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工作组还对村内传统铁炉加工产业进行集中整合,建设了标准厂房,成立了铁炉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全村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过上了好日子,江嘎村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

  产业援藏:点亮致富之光

  “中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是西藏群众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白朗县彭仓村村民扎西顿珠的蔬菜大棚里,五颜六色的小西红柿挂满枝头,顶花带刺的黄瓜青翠欲滴,煞是喜人。扎西顿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蔬菜一季能收入2万元,一年能种两季,比之前收入高多了。”

  目前,彭仓村有47户村民,每户至少有3个大棚,多的有十几个大棚。如今的白朗,成了雪域高原的果蔬之乡。

  白朗县地处珠峰脚下,受制于当地自然环境,曾几何时,这里的百姓餐桌上只有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来到之后,为了解决白朗县蔬菜种植结构单一的情况,从山东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于1996年种植成功。”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济南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李东讲述了山东蔬菜与白朗县结缘的故事。

  如今,白朗蔬菜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74万亩,年产值达3.1亿元。截至目前,白朗县已建成西藏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高原有机蔬菜基地,创建了西藏唯一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白朗县蔬菜技术总指导孟德利在大棚里作指导

  2022年,济南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白朗蔬菜产业要从大到强,必须打通蔬菜产业的全产业链。“经过2到3年的努力,打通生产端和销售端两个端口,白朗县的蔬菜产业就会走上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李东说。

  在发展产业上,山东援藏工作组按照“一县一品”的思路来规划,白朗发展蔬菜,聂拉木发展藏药,桑珠孜发展青稞,南木林发展艾玛土豆,昂仁发展桑桑酥油……如今,这些产业已成为各县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智力援藏:打造人才队伍

  “2023年高考,我校取得了文科成绩全市第一、综合成绩全市第二的成绩,考生共539人,总体上线率100%,494人超过本科分数,本科上线率91.65%。”在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山东第十批援藏干部、齐鲁高级中学副校长杨为林说到学校的教学成果,颇为自豪。

  他认为,能在短时间里迅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益于山东“组团式”教育援藏,充分发挥了援藏教师的“酵母”作用,把山东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教学专长引进日喀则,为齐鲁高中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山东援藏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之一——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1994 年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山东坚持应西藏所需、尽山东所能,累计选派近 700 名援藏教师支教高原,坚持将不低于 30%的援藏资金用于教育,为日喀则教育输入了源头活水,推动当地教育实现了质的跃升。

  近年来,山东援藏陆续投资建设了日喀则市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和齐鲁高级中学等学校,其中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投入 2 亿多元援建,2023 年正式投入使用,启用不到一年即被评为西藏示范高中;青岛援藏投资 1.3 亿多元建设了桑珠孜区青岛小学、西藏第一所青少年科学院,极大丰富了日喀则市教育教学、校外研学和素质教育资源;潍坊援藏投入了2000余万元,实现了全县20所中小学塑胶操场全覆盖,撑起了全县中小学生的足球梦……

  潍坊援建的南木林县潍坊小学的塑胶运动场上,孩子们在开心地踢足球

  除了教育援藏,农业科技、社会治理同样是山东智力援藏工作的重点。

  农业科技援藏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力引进培育高产优质作物和畜禽新品种,以及引进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还有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

  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斌在查看育苗情况

  社会治理方面,面对内地干部无法长期留在高原等一系列问题,山东援藏致力于发展和培养当地干部人才,打造一支本地公务员队伍。同时,协调山东专家进藏授课,组织日喀则干部群众到山东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等等。

  智力援藏,核心是人才,关键是留住人才。山东援藏工作组始终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举,不断完善工作载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教育、科技建设,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经贸援藏:搭建发展桥梁

  日前,一场别具意义的“山东企业西藏行”系列活动在拉萨市、日喀则市成功举办。活动以“鲁藏同行·携手奋进”为主题,旨在深化鲁藏经贸合作,推动两地企业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活动期间,在日喀则举办了山东援藏德朗玛天然饮用水项目竣工投产启动仪式。“到目前为止,德朗玛可以说是日喀则当地最现代化、管理最规范的企业。”西藏德朗玛冰川矿泉水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兴华的介绍中充满了自豪。

  谈及山东德百集团来西藏建厂,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士龙颇有感慨:“德朗玛天然饮用水项目是第八批援藏干部引入的,我们接过第九批的接力棒后,协同企业在厂区建设、电力接引、水质检测、生产资质审批办理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

  在援藏干部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德朗玛公司顺利投产,水质通过了多项权威检测,成为当之无愧的“西藏好水”。同时,依托山东德百集团在零售业的优势,德朗玛公司建起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这瓶“西藏好水”很快就能“流”向全国各地。

  这两年,山东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深入推进经贸援藏,立足日喀则资源禀赋,聚焦鲁藏两地优势领域,务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招商签约项目15个,协议资金33.94亿元,引进了一批高原特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加大消费援藏力度,积极推动藏品入鲁,开展“云上臻品·珠峰好礼——西藏特色产品展销活动”,助力销售日喀则地域农特产品1600余万元,受援地特色农产品走进山东,走上百姓餐桌。

  生态援藏:荒原变身绿洲

  盛夏时节,来到位于雅鲁藏布江和湘河交汇处的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记者眼前一亮: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树,路旁沟渠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好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十年前的南木林县,还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那时我刚参加工作,虽然每天擦几遍桌子,到了晚上还是厚厚的一层土。”提起当年的情景,艾玛乡乡长次仁卓玛记忆犹新。

  2002年,潍坊援藏干部抵达南木林县。面对周围的一片荒山秃岭,干部们誓言,要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早日把高原变绿洲。

  经过调研发现,南木林县具有高原上典型的风沙大、蒸发量大的气候特点,加之土壤卵石、砾石多,水分、养分流失严重,种树极难存活。部分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放牧、不重栽树的思想,造成年年栽树不见树,生态环境得不到明显改善。

  经过精心选址,在荒凉的县城建起了第一座潍坊林卡,绿色首次走进了南木林县,长久以来“高原种不活树”的思想禁锢被打破。

  此后,经多方征询林业专家意见,科学制定栽树方法,从2008年起,南木林在全县实施三年造林绿化工程行动,通过加强后期管护,树木成活率达到80%以上。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到2024年,示范区累计完成造林4万亩,栽植新疆杨、榆树、柳树、藏川杨、小青杨、沙棘等苗木200万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水渠100公里,形成了集沙地、湿地、草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建设大格局。

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

  巨大的生态效益也让周边群众踏上了致富路。示范区周边5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2万余亩耕地得到充分保护,土豆、青稞、油菜等主要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南木林县成了世界屋脊上的“塞罕坝”。

  千里鲁藏情,格桑花更艳。站在援藏30周年的新起点,山东将持续深入实施对口支援行动,进一步推动与日喀则的交流合作,与日喀则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共同奋斗,在雪域高原续写鲁藏情深新篇章!(记者 华伟丽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赵新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