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高地蝶变活力社区

  非公有制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级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沂高新区”)探索服务园区优解路径,创新设立全市首家产业社区,用城市社区理念打造产业园区,构建空间更开放、社群更突出、功能更多元的生产生活共同体。

  高标准规划产业社区

  “产业社区是什么?简而言之,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等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我们以抓‘社区’的理念抓‘产业’,把单纯的生产型园区建设成为生产生活共同体。”临沂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郝程成说。

  2024年以来,临沂高新区聚焦园区发展需求,在临沂市率先探索产业社区模式,相继成立临沂高新区龙湾电子产业社区和龙腾高创孵化产业社区,覆盖非公有制企业240家、职工1万余人。

  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单位分工参与、属地镇街贯彻落实,成立2个实体化运行产业社区党委,选派机关干部担任社区党委书记,构建形成了“区党工委—属地党委—产业社区党委—企业党组织”4级组织架构。整合“红领书记”、社区工作者、党建指导员、企业工长等4支队伍,累计选配114名工作人员。探索建立“产业管家”服务机制,统筹抓好企业、党员、职工、人才四大服务群体,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活服务深度融合。

  制度化运行产业社区

  在山东龙立电子有限公司,临沂市应急管理局正在进行安全生产检查。与以往不同的是,龙湾电子产业社区党委工作人员与执法队伍一起入企检查。“我们坚持事项整合、统筹部署,对各级涉企调度检查事项设置准入门槛、明确检查频次,千方百计减轻社区企业负担。”龙湾电子社区党委委员杨文磊说,目前已明确安全、环保、统计等5类准入事项,入企检查频率缩减47%。

  以改革思维推动产业社区流程再造,临沂高新区探索建立产业社区工作准入、“吹哨报到”、共建共享三大工作机制,全面梳理服务职责,不断提升园区和谐感、企业满意度。

  临沂高新区将执法、审批、人社等11个职能部门纳入产业社区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借鉴城市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引导国企、金融、医院等各类资源主动融入社区,构建三级吹哨报到机制,定期收集需求、分析研判、派发认领、协同解决。2024年以来,累计“吹哨”14次,6个单位认领解决问题31项。

  为了便于和企业联系,收集解决企业诉求与问题,临沂高新区参照城市社区楼长、单元长服务模式,建立企业工长队伍,主要承担了解厂情民意、发现收集问题、参与民主议事等职责,构建形成企业、共建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产业社区成立以来,协调解决困难问题100余项。

  多方位提升产业社区

  针对小微企业发展党员难、外出学习难的问题,产业社区党委设立青年党支部,打破单个企业限制,积极吸纳22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组织产业社区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为了给企业提供展销展示平台,助力企业产品销售,我们精心谋划成功举办为期5天的‘龙湾·汇’产业社区大集,融合了企业产业展销、美食购物、文艺表演、亲子娱乐等项目。”临沂高新区中心城区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徐肖说。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为进一步丰富企业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产业社区党委先后开展爱心助高考、端午包粽子、义诊进企业等活动20余场次。

  企业兴才能产业旺。产业社区做实党建助企惠企工作,不断助推企业融资、项目签约、高校人才合作、龙头企业上市。积极邀请区级科创、金融部门指导24家企业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近1亿元;助力山东春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龙立电子有限公司2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近年来,临沂高新区着力构建人才成长发展、工作生活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产业社区配套建设了人才公寓200余套。产业社区3个工作驿站与周边商住小区、社会场所共建共享党群服务阵地,形成“10分钟社区服务圈”。为解决产业社区内小微企业没有食堂、职工反映的园区餐厅菜品质量差等问题,打造了社区“共享美食坊”,引进第三方资质全、口碑好的餐饮企业,就餐人数较之前翻了两番。积极对接市公交集团,成功帮助企业开通了3辆点对点定制公交。

  产业社区党委成立以来,细致的服务让职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企业全身心投入到发展中,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临沂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