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十三五”“三农”工作巡礼——勇立潮头,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乡村振兴“诸城模式”国家级农林科技孵化器俯瞰图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

  “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农业农村(渔业)部门把“三农”工作置于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步步推进,凭借勇立潮头的实践探索,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篇章。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非洲猪瘟等风险挑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

  5年时光,不负韶华,一路风雨兼程,“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亿万齐鲁儿女共同见证山东“三农”工作荣耀时刻,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粮食总产连续7年千亿斤以上

  “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

  513.84亿斤!今年,山东迎难而上抗疫情、保春耕,克服干旱、倒春寒、风雹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总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回眸5年发展历程,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划定524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03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13万亩。今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89.4亿斤,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夏增、秋增、全年增”,总产连续7年达到千亿斤以上。

  山东贯彻落实中央“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的指示要求,坚持非洲猪瘟防控和稳定生猪生产两手抓,生猪存栏自2019年8月份在全国率先实现止跌企稳以来,连续平稳回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到2623万头,恢复到2017年的86%,预计明年年底恢复到常年水平。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花生产量分别占到全国9%、10%、11%、13%和16%,稳居全国前列,“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

  农产品出口额居全国首位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2019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高于全国5.36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85%,高于全国近17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家庭农场达到8.2万家,农民合作社22.3万家。

  回首5年的发展之路,山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13.6万家,2019年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46亿亩次。农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潍坊。2019年,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308亿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234.5亿元,连续21年位居全国首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积极推进,2019年,全省农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规模分别达到196.3亿元和357.4亿元,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正加快形成。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化肥农药连续多年“双减”

  渔业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

  绿色是农业现代化的基色和底色。5年风雨历程,山东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打造农业绿色发展的亮丽名片。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快推进。积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用量和强度连续多年实现“双减”,截至去年底,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4.7%和20.53%,提前完成下降6%和10%的任务目标。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6%,农膜回收率达到89.4%,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目标。枣庄市、齐河县先后获批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滕州市、齐河县纳入全国首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

  实施生态健康养殖、养殖尾水治理、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00余家、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4个。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3市18县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85个县被命名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75元

  产业融合迸发新活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十三五”期间,山东农民最大的感受,就是腰包鼓了起来——2019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75元,较2015年增长37.5%,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5年的2.44:1缩小到2019年的2.38:1,低于全国2.64:1的平均水平。

  农民脱贫增收奔小康,得益于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速形成的有效支撑。放眼齐鲁大地,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过万家,创建寿光蔬菜、烟台苹果两大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省级5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9个,省级以上田园综合体46个,初步构建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产业园体系,产业融合发展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旧貌换新颜美丽更宜居

  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影响我国整体人居环境的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福祉和社会文明和谐,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大局。

  5年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系列战役,全省动员7.3万个行政村,清理生活垃圾1200多万吨,村容村貌发生较大改观,农村垃圾清理效果明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一类地区农村改厕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让乡村成为充满魅力和希望的一方水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达到95%,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达32.39%。推进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已完成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2万公里。

  “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路、水、电、气、房、暖、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率先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

  877.76亿元农业保险护航农业

  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强化制度供给,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10月29日,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揭牌,在全国率先推出“交易鉴证+抵押登记+政策担保+风险补偿+风险缓释+不良处置”的农村产权交易与农村金融相结合服务模式,助力盘活农村低效、沉睡资产,开辟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渠道,为乡村振兴赋能。

  农业农村改革的路上,山东始终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99.86%的村(组)完成成员身份确认,99.75%的村(组)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登记赋码,99.55%村(组)完成股权证书发放,沂水县等5个县(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武城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等7项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890.4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42.3%。   加快推进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确定了济南市长清区等28个县(市、区)进行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县域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实现交易额248.9亿元。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日益完善,流转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

  加大农业保险改革力度,为山东农业生产撑起“保护伞”。2019年,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达到75%以上,全省种植业参保面积7400多万亩,为1670.32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险877.76亿元。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山东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交出开局之年的好答卷,亿万齐鲁儿女将乘风破浪、逐浪而行,打造山东“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富春山居图”。

  山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咬定青山不放松,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聚焦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先行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引领省,凝心聚力,精准谋划,奏响农业现代化路上的“齐鲁音符”。

  新时代,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山东农业农村部门不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要求,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培植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载体建设和辐射带动做强农业;以实施美丽村居“四一三”行动为抓手,打造山东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土地确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奋力打造“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