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承琢磨透“土特产”这三个字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其质量与成色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今年3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此后,总书记每到地方考察,总会看一看当地的“土特产”。我们要深刻把握“土特产”的内涵要义,探究“土特产”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

  “土特产”的丰富内涵要义

  狭义的“土特产”是指某地特有或特别著名的产品。这类产品抑或是成长于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抑或是承载着别具一格的精神文脉、抑或是凝结着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是当地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因此,“土特产”往往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实现畅销。

  广义的“土特产”内涵更为丰富、意蕴更为深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因此,“土特产”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还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传统习俗延续的重要平台;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土特产”不仅仅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产品,还应包括基于地方特色资源加工而成的工业衍生品以及农事体验、特色餐饮、乡村旅游等服务类产品;另外,用产业链式思维来发展“土特产”,不仅要关注“土特产”的最终形态,而且要关注“土特产”的生产过程,培育“土特产”产业链,壮大“土特产”产业集群,增强“土特产”市场竞争力,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应当注意的是,“土”“特”“产”相互之间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结、彼此贯通的统一体。“土”“特”“产”三字有效衔接构成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要充分发挥原产地优势,立足乡土资源做好产品研发;在产业链中游要将特色资源融入生产过程,在“土特产”中成功嵌入乡土风情;在产业链下游要将“土特产”进行“梳妆打扮”,确保“惊险的跳跃”顺利实现。

  “土特产”助推乡村五大振兴

  “土特产”集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路径于一身。大力发展“土特产”,有助于激发乡村五大振兴相互贯通的联动效应,从而以小产业撬动大发展。

  “土特产”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首先,发展“土特产”能够促使传统产业重现活力。传统产业是“土特产”之源,“土特产”蓬勃发展,则传统产业活力更旺、动力更足。其次,发展“土特产”能够引领特色产业创新升级。特色产业是“土特产”之基,在特色产业中融入乡土味道能够促进产业链延伸,实现产品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最后,发展“土特产”能够助推关联产业焕发生机。“土特产”吸引力大、品牌力强,能够催生并牵引各类关联产业,从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土特产”助推乡村人才振兴。首先,发展“土特产”有利于下好“引才”先手棋。一方面,“土特产”品质优良、影响力强,在唤醒乡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吸引人才“物理位移”到村的“金名片”;另一方面,“土特产”销路广、收益高,既能使人才到村后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又能为人才搭建起施展才干的舞台,从而实现人才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其次,发展“土特产”有利于打好“育才”组合拳。“土特产”是优质富民产业,围绕“土特产”有的放矢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有效途径。

  “土特产”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发展“土特产”能够为乡村文化兴盛筑牢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特产”的畅销使人们富了口袋,催生了赓续农耕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意识地探索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的结合点。其次,乡村文化兴盛助推“土特产”价值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土特产”增添了许多新鲜元素,使“土特产”内涵更加丰富、底蕴更加深厚。最后,“土特产”价值提升将促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了文化元素的“土特产”已经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繁荣的乡村文化本身也成为一种新型“土特产”,二者相互促进、和合共生,使农民群众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土特产”助推乡村生态振兴。首先,发展“土特产”能够促成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生态资源丰富是农村地区的突出特点和显著优势,因此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土特产”,它能紧紧扭住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强烈需求,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从而推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农村率先成型。其次,发展“土特产”能够拓展和深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实践。生态类“土特产”的蓬勃发展能够激发起人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打通“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的转化通道,使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实践始终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生相伴,从而推动实现乡村面貌的深刻重塑。

  “土特产”助推乡村组织振兴。首先,发展“土特产”有利于锻造更具战斗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线阵地,承担着“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的重要职能,既要明晰“土特产”从何处来,又要探索“土特产”向何处去。“土特产”的蓬勃发展倒逼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从而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其次,发展“土特产”有利于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以“三变”改革为原点将资源集中起来,推动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以“土特产”为轴心将农民组织起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后,发展“土特产”有利于推动实现乡村善治。“土特产”将党员与群众、集体与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汇聚起全民携手奔共富的强大合力,孕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推动乡村由乱转治、由治及兴。

  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实践路径

  做好“土”字文章。一是要注重保留乡土味道。一方面,要探寻乡土味道的静态物质载体,立足乡村原始自然风貌,以修筑村史馆、打造微景观、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封存记忆、留住乡愁;另一方面,要传承乡土味道的活态表现形式,以繁荣乡村文化为抓手,促使传统手艺、民俗歌舞等实现代际传递和创新发展。二是要注重激活乡土资源。一方面,要依托原产地优势,通过打造研学基地等形式,开发农业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要依托生态资源的多样性,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持续探索更多更好的农村地区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康养价值等多元价值的有效实现形式。

  做好“特”字文章。一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当地特色风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二是要做好特色资源的在地化呈现。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将特色资源嵌入人文空间,推动形成别具一格的乡村风貌,依托特色资源为农村“塑形”;另一方面,要将特色资源背后蕴含的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融入村民价值观念,着力塑造人格化村庄,依托特色资源为农村“铸魂”。三是要探索乡村特色化发展新路径。一方面,要不断满足新需求,立足人们需求结构多元化、高端化趋势,持续深挖乡村特色资源;另一方面,要着力创造新供给,采取“跳出乡村看乡村”的新视角、新思路,鼓励以“乡村+”的发展模式实现“跨界融合”,比如打造艺术乡村(“乡村+艺术”)、建立影视小镇(“乡村+传媒”),再比如由乡村承办音乐节(“乡村+音乐”)、在乡村举办“村BA”(“乡村+体育”)等,将更多流量引入乡村,使乡村火速“出圈”。

  做好“产”字文章。一是要专心做产品。一方面,要提高产品品质,要在保留现有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农村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拓展产品品类,要抓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围绕“衣食住行”各类需求进行全方位产业布局。二是要精心塑品牌。要锚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要求,将当地的历史印记、文化符号等特色资源嵌入产品之中,打通“特”字文章向“金字招牌”的转化通道,以品牌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带动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三是要着力搞经营。接续开展乡村经营能力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农村的服务标准和接待水平,使农民的经营能力既能与城市接轨又独具乡土风情,以乡村建设向乡村经营的顺利转轨助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