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抗击疫情,除了医学治疗外,心理疏导也同样重要。在疫情期间,怎样构建更和谐的家庭关系呢?2月29日,省社科联举办第五期科普“战疫∙微课堂”,特别邀请社科普及专家、山东一泓健康研究中心专家级心理咨询师李莉老师在线支招,讲解有关知识,她所分享的话题是:新冠疫情期间的改善家庭关系小妙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在尽力做好身防护的同时,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看到患者被治愈出院,我们欣喜;看到医护人员奔忙在一线,我们感动;看到周围地区出现疑似甚至确诊新冠肺炎的报道,我们紧张,等等这些,在疫情期间,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情绪。
疫情期间,“宅”在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是大多数普通家庭对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但宅久了,大人小孩难免会情绪焦虑,甚至家庭关系变得紧张。那么在疫情期间,如何构建更和谐的家庭关系呢?
一、“应激状态”与“过度应激反应”的心理学解读
在这个过程中,打个比方,我们就像一辆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在收费点或临时检查点停下来了,停下来之后,却暂时不能回到原有轨迹上。我们的生活就好像来了一个急刹车,在急刹车过程当中,人们心理状态也经历了一定起伏,所以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状态。
1.什么是应激状态
我们这里说的“应激状态”,是一个心理学的专用名词,应就是回应的应,激就是激动,激烈或者是激发的一个状态。人们的正常节奏被一个应激事件打乱,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应激的反应,比如情绪的烦躁,或是很多人不断的刷信息,也有很多人会把情绪积压在心中,在到了一个不得不发的节点后,会对家人比如伴侣、孩子,或是宠物宣泄出来。
2.常见的应激反应
人们最常见的情绪宣泄对象一般是伴侣。平常父母唠叨,大家大多还能忍耐一下,但是在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可能父母的一句话,就会点燃一场小规模战役,冲突的爆发、争吵、摔门以及不欢而散等等。
在疫情隔离差不多半个月的时候,家庭当中反映出来的这种激烈的矛盾就已经非常明显了。疫情期间我们开设了公益心理咨询热线,热线中收到最多的咨询类型基本就是夫妻争吵。
其次的关注焦点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假期延长导致的开学延期,家长就会逐渐表现出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焦虑,由此引发的还有比如与父母之间的、婆媳之间的,以及有小孩子们之间的冲突,也非常明显。
3.应激是正常的自我保护
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我们所说的应激现象。而我们同时应该知道的是,在应激事件下的应激情绪或应激性行为,对人们来说是正常的。
这个反应的过程或许会有点反常或是激烈,但它对我们其实是一个缓冲,是一个自我的防御,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很重要的手段。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比如,人们常常在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凶孩子,过后也会自责,会内疚,或许也会抱着孩子亲亲他,给他说,对不起,刚才对你发脾气。
伴侣之间也往往会在小的争吵之后,情感变得更加紧密了。所以,很多时候有一点点应激反应,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是人正常的心理呈现。
4.过度应激反应的区分
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也有一些在应激过度的情况下呈现的,让人觉得不可理喻,觉得很气愤,甚至觉得这个人有变态的过激性行为。过激反应的行为都有什么呢?比如,也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例子:疫情期间我们进入超市戴口罩,既是响应国家政策,是对自己健康的一个保障,也是对他人健康的尊重。同时这也是尽一己之力,不给国家添乱,不给我们的防疫工作造成更多负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小举措,但有些人表现的就特别的激烈,就是不带,而且还对防疫人员有各种各样的激愤的言辞,这样的行为大多就是过激反应的一种表现了。
5.应激反应背后的意义
过激的行为恰恰最容易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通常情况下,人们心理状态的一些弱点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创伤点,都不太容易被发现。在没有事情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客客气气、相安无事。一旦事情有超出我们预期的,比如这次的疫情,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人的过度应激反应,这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隐藏在心理防御底层薄弱环节。
二、面对应激状态时的建议
1.如何孩子的应激反应:正确理解与对待
面对这样过激行为的,比如孩子的过激行为,像是开始摔东西、大哭大闹的时候,建议家长首先要冷静,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进入了应激反应的状态中,这也不是不可逆的,家长可以耐心的抚慰或沟通,或是经过相对专业的陪伴和疏导就可以让孩子慢慢平复下来,重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回复到平时甚至更好的状态里。
2.如何理解成年人的应激反应:转念的力量
另外,针对家里的中坚力量,就是咱们常说的中年人群,这个过程当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
其实也恰恰历练我们的心胸、心怀、心境个心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当中也是我们心理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契机。建议大家在此时看一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是和大家探讨一些心理现象,同时反思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时如何应对的。自己的好的经验可以把它继续坚持下去,他人有好的方式方法,也不妨去学习一下借鉴一下。
因为这样的刻意练习,对我们做自我调试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一个学生,他也在做心理辅导工作,在我对他的督导过程中提及,在一个多小时的疏导之后,原本烦躁的人,开始转念,不再把假期看作一种被动的、被隔离状态去生活,而是转念,将他理解成一种特别难得的,和亲人在一起的珍贵时光。
当有这样一个转念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享受这样的居家生活,开始做各种造型的烙饼,进入和谐的家庭的常态,有节奏化、有秩序感的生活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心理建设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应激期的应急反应,同时可以避免过激反应。
这也是我从一个心理学视角,给大家的一份建议和分享。
3.如何面对老年人的应激反应: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此外,针对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也与大家分享一点。有个朋友,婆婆在年前一直帮着带孩子,但是计划过年期间回老家,既是回家看看,也是给他们一家四口一点相对独立的时间。年前婆婆要走的时候出现了疫情,计划无法实现,与原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落差。婆婆与媳妇,甚至家里人都不免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以前关系和顺的婆媳关系,现在突然成为家庭关系当中的一个敏感点。
我们发现,在全家人长时间、近距离的共同生活中,各种关系都需要被关注。
这个朋友在心理辅导之后,也有一个有效的转念。她说,如果我把婆婆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更容易发现她的优点,我婆婆其实很善良,很愿意付出。于是她就说了几句体己话,站在婆婆的角度去感受,说能体谅婆婆不能回老家过年的难过,特别感谢在这个期间婆婆给带孩子这样付出。结果两句话没说完,婆婆就落下泪来,然婆婆说,你说我不能回家,我心里还担心这老家里的情况,而且我也觉得应该给你们独处的时间。
最后婆媳俩开始握着手唠家常,整个的家庭氛围,因为婆媳关系的缓解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家里的男主人,既做儿子又做丈夫,还做父亲的这位男士,长舒了一口气。夫妻关系得到了缓解,母子关系也得到了修葺,通过这样好的良好亲情关系,给孩子们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现在家里两个小孩,一个6岁一个4岁,都会在吃饭的时候,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先给奶奶夹菜,奶奶就开心的不得了。
三、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修己以敬
所以我想疫情,也恰恰给了我们难能可贵的家人相聚的时光。我们要把它用好。孔子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修己以敬”。
你会发现一个人的恭敬心其实是我们最大的心理建设的积极资源。当我们“修己以敬”的时候,我们就能“修己以安人”。在修正自己言行、心性的状态当中,我们和家人有了一个更好、更和谐的相处。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家和万事兴。
尽管疫情还未彻底结束,但是我想,亲情与爱的力量是足以让我们度过艰难,迎来春暖花开的。
在这特别祝福各位,善用长假,把我们与周围的关系、把我们自己的心情调理好。那就是最棒的心理建设。
(省社科联科普部 供稿)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