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孔子研究院强化《孔子家语》研究阐释传播 让孔子故事启迪生活

  □ 本报记者 孟 一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宋振中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知道一个孩子的性情就去看看他父亲的品德,不了解这个人就去看看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通过看他的父亲和朋友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在日前举办的“孔孟之乡智慧沙龙”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谈识人之法时用到了《孔子家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交往的人不同,其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会有所不同。 

  轻松自由的氛围、深入浅出的讲解……一场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的智慧沙龙,不仅点燃了活动参与者的传统文化之魂,更给了《孔子家语》一次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难得机会。随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潮来袭,如何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文化?已然成了孔子研究院的新使命。 

  世人皆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一部《家语》兴中华”却往往是头一次听说,而孔子研究院之所以把《孔子家语》的研究、阐释、传播作为“新切口”,正是考虑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启示和行动指引作用。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论语》基本上是以句子的形式呈现,以段落、章节形式呈现的内容所占比重不是很多,因而,人们耳熟能详的大都是《论语》中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而《孔子家语》则多以章节形式呈现,往往有生动详实的故事情节,或者具体细致的对话场景,比如,《始诛》通过记述两则意义相互关联的故事——“孔子诛杀少正卯”“孔子处理父子争讼”,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教化思想等,且更易于进行转化和传播。 

  对此,孔子研究院近年来持续深化对《孔子家语》的研究和阐发,先后推出《<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注说》等著作,围绕《孔子家语》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杨朝明还带领组织孔子研究院科研人员对《孔子家语》各篇内容进行原始文本解析、深入挖掘孔子思想内涵、阐释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并主动参与到“春秋讲坛”“孔孟之乡智慧沙龙”等文化活动中,以更符合时代特质的文化交流形式,将其从学术价值带入到实践价值领域。 

  “《孔子家语》长于说理和叙事,比《论语》更清晰易懂,尤其在阐释为人处世的道理时,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不仅直戳人心,更能够直接指导思想和实践。”杨朝明表示,孔子研究院正积极利用文化“两创”的机遇,不断丰富《孔子家语》的传播形态,使之成为活态化诠释儒家文化的新窗口。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陶云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