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3月16日出版的《农民日报》第6版,以《山东德州市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企一会一管家 建管用一体化》为题,点赞山东省德州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全国首批开展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将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与“吨半粮”创建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文章如下:
山东德州市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企一会一管家 建管用一体化
德州市庆云县尚堂镇高标准农田。
孟春时节,走进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孔镇镇十万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放眼望去,土地平旷,田块成方,灌溉沟渠整齐排布,机耕道路互连成网。一口口农用井十垄相隔,成方连片的冬小麦吐出新绿。
“过去,我流转的这500多亩地得半个月才能浇完,每亩地要付10-15元的人工费。如今,电闸一推,打开喷灌设备,20多个小时就能全部完成,不仅节省了时间,连人工费也省了。”谈起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便利,孔镇镇吕门楼村种粮大户梁勇感触很深。
近年来,德州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作为全国首批开展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将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与“吨半粮”创建有机结合、一体推进。截至2023年底,德州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8.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88%,形成党委政府统筹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田建设格局,探索出“一企一会一管家”的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一体化长效机制,有效化解高标准农田管护难题。
国企建设 监督体系完备
“一企”即由县级人民政府明确县级国企作为项目法人,在农业农村部门监督指导下开展工程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运营管护负总责;“一会”是指由乡镇人民政府设立本区域农田管家协会,与县级国企对接,负责“田管家”的推选管理,做好损毁设施的报修维护工作,农业、水利部门负责对管家协会进行指导;“一管家”即在村一级根据本村耕地规模,设立“田管家”,负责对本区域内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进行巡查和日常检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在孔镇镇,记者看到,每隔500多米一条的灌溉渠可以实现两侧各400多亩农田的排灌,而“六横六纵”12条灌溉渠形成的网络,就能解决十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的排灌问题。田间地头,不时有农田管理员巡查水电设施。这样的设计“巧思”,在德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使用过程中,并不少见。
乐陵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刘玉花告诉记者,按照地市级的统一规划部署,乐陵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开始,充分调动国企、农户、农技人员等多方广泛参与,层层论证把关,小到工程管材的钢筋含量,大到设计选址,都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建议,保证农田建设的高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
2023年5月开始,乐陵市确定了县级国企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护具体工作,同时,由农业农村局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财政局负责财政资金审核、监督和管理;市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服务中心负责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建立上述各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推进工程建设。
据介绍,为壮大县级国企资产规模,提高投融资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形成的资产直接划归县级国企;2019年以来德州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形成的资产,全部划归县级国企;2019年以前德州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形成的资产,随着德州市整区域推进,完成一批、划归一批,直至全部划归县级国企。
德州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断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从项目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到建后管护等各环节全面加强质量管控,确保项目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德州市农业农村部门、项目法人单位、代管公司等形成监管合力,并注重发挥好群众的监督作用,监理人员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全天在岗盯施工现场,对项目建设开展全过程的监管,提升建设质量。
多方联动 创新管护机制
“在使用的时候,先要打开1个至2个防水栓,第一次刷卡显示卡内用电余额,再刷一次卡,就能打开水泵浇地。等浇完地,第三次刷卡,关闭电源,收回余额电量。”孔镇镇吕门楼村农户赵学生说起泵水站的管理和使用,如数家珍。
像赵学生这样的农田管理员,吕门楼村有8个,平均每人负责200-300亩高标准农田管护。管护内容不仅包括农田基础设施维护,而且涵盖作物从种到收全过程的田间管理的指导监督。吕门楼村干部吕挺良告诉记者,一个“田管家”一年的收入约1万元到2万元,这其中包括土地流转收入、收益分红、设施管护收入、田间管理收入等。
德州市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使用中,主要采用两种模式:对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已规模流转土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由新型经营主体负责管护;对土地分户经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由“田管家”进行管护。种粮大户梁勇属于前者,他负责自主经营的500多亩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管护维修;而赵学生则属于后者,像大多数分户经营的农户一样,他个人的2亩多地,统一流转给县级国企进行粮食规模种植,自己则当起了村里的“田管家”。
据孔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涛介绍,孔镇镇的10万余亩高标准农田主要通过统一流转方式,交由当地一家县级国企统一建设推进;同时,在乡镇一级设立农田管护协会,在村一级设“田管家”对农田管理和使用。
土地租金、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机等由国企统一负责,“田管家”作为“吹哨人”,负责高标准农田的工程建设监督、设备管理维护、粮食种收的田间管理指导。在保底产量以上,“田管家”还可以参与分红。“打的粮食越多,收益越高”,大大调动了“田管家”的管护积极性。
在庆云县,记者了解到,一位“田管家”可以管理500-600亩农田。山东鲁供庆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设立了高标准农田管护服务中心,负责对接乡镇农田管家协会,对“田管家”工作进行考核奖惩,并对上报的损毁设施进行维修。
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主任张宝东表示,德州市高标准农田项目突破“就田论田”的传统思路,创新“一企一会一管家”建管用一体化模式,100%落实建后管护经费和责任。2023年,在宁津县、乐陵市、齐河县试点运行。其中,宁津县已初步建立起1个县级国企、11个管家协会、73个分会、799名“田管家”的管护体系,形成“管家吹哨、协会协调、企业报到、部门督导”的联动管护机制,并逐步在全市推广。
统筹资源 提高综合效益
“这套喷灌系统,不仅能浇地,还能给作物追肥,种500亩地,基本上一家一户就能完成。”梁勇介绍,2018年开始他就陆续争取到多个农田改造项目的支持,达到现在高于平均水平的标准,实际是水肥项目、耕地地力提升项目等多个项目叠加的效果。
庆云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等多个项目相叠加,夯实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合理规划沟、渠、路、管等工程布局,实施田块整治工程,将耕地“化零为整”,提高农田综合效益。
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西廷业表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除中央、省级资金之外,庆云县累计发行专项债券2.3亿元,强化资金保障,项目资金以建定拨、以拨促建,2023年度项目足额完成合同约定付款,实现资金拨付与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有机统一。
张宝东介绍,德州市在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统筹整合力量,发挥综合效益。将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与“吨半粮”创建有机结合、一体推进,先行把“吨半粮”核心区打造成全市标杆。同时,做好“高标准农田+”的文章,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吨半粮”产能建设、数字农业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片区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项目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推动基础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土壤墒情监测等资源要素向项目区内聚焦,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拓展农田多重功能。
2023年,德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平均达到每亩2780元,其中示范区达到3228元。与新增耕地指标相衔接,保障农田设施建设占用耕地需求。
记者了解到,德州全市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600万亩,其中“吨半粮”核心区地块平均产量1589.8公斤/亩,全程机械化作业率100%,高标准农田每亩节本增效500元,为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清新)
初审编辑:陶云江 陈修胜
责任编辑:霍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