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盐碱地上

  
  地辽天阔,水波粼粼,芦苇似海,鸟群如云,稻米香甜,羊肥蟹美……
  如今的黄河三角洲,拥有中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富有沃野千里、粮田万顷,孕育出大批优质的特色农产品。
  但在过去,这里生态恶劣,土壤贫瘠。多少年来,智慧的黄河口人民不断探索,让盐碱地从“寸草不生”到“绝地重生”,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的希望之路,交出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先行答卷。
  昔日盐碱滩,今日新绿洲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描绘了黄河的雄浑壮观,也让我们领略了泥沙的巨大威力。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奔腾5400多千米来到东营市,汇入渤海。黄河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成就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
  但因成陆时间短,地下水位埋深较浅,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生态承载力弱,栽活一棵树非常不容易,过去常被人们称“电线杆子比树多”。
  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自2002年起,当地采取了以打通湿地与黄河水系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补水措施。到2020年,黄河三角洲累计生态补水1.74亿立方米,比近10年平均值增加两倍多。大流量生态补水期间,河海交汇线向外最远扩移达23千米,不仅大大遏制了海水倒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趋势,还增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水,盐碱滩开始被各种植物覆盖:盐地碱蓬、柽柳、罗布麻、野大豆……其中,碱蓬被称为盐碱地“克星”,不仅能够降低土壤表层的含盐量和重金属含量,还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让盐碱地变得适宜种植。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过去,来此觅食的鸟儿歇歇脚就飞走。现在,很多鸟儿都成了这里的“长住客”。如今,自然保护区里有东方白鹳、黑嘴鸥、白鹈鹕、火烈鸟等珍稀鸟类,其他诸如天鹅、丹顶鹤、白鹭等鸟类也都在此安家落户。

弄潮采贝赶海人 (黄高潮/摄)

  恰逢金秋,正值碱蓬裹上红妆的时节。漫步黄河三角洲湿地,极目远眺,鲜艳的“红毯”铺天盖地,绵延不绝。间或点缀着绿色的芦苇、飞翔的鸥鸟,形成一幅绚烂多姿的壮美画卷。
  昔日荒碱滩,今日“米粮川”
  6月8日,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建设村小麦集中收割现场,一眼望去,满目金黄,成熟的麦子挺着沉甸甸的腰杆,村民们在地里忙着收割、装车……处处呈现出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当地老辈人有句话:“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每逢特定时节,田里就会泛起一层白茫茫的盐末,小麦出苗是件“稀罕事”。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如何让盐碱地变良田,黄河三角洲在种子选育上一直在寻找最优解。但是,一个优良品种从初代杂交到审定成功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这也是摆在育种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育种期漫长,能否提提速?2021年,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搭建起加速育种平台,构建起三级育种体系,变传统田间经验育种为分子设计育种。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黄三角农高区,将盐碱地生物育种作为首要任务。
  将种子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黄三角农高区根据盐碱地的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系,进一步提高了盐碱地的作物生产能力和效益。
  以河口区为例,今年该区小麦种植面积达21.84万亩,较去年增长45.76%。53岁的王甲民是这里的种粮大户,他今年种植了5000余亩小麦,去年旱碱麦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经过1年的改良,今年种的“济麦22”等耐盐碱品种,亩产量达到700多公斤。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在渤海之滨的山东北部,数百万亩盐碱地正展露新颜: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亩产达4413公斤,紫花苜蓿品种“鲁苜1号”干草亩产达595.4公斤,甜高粱品种“济甜杂2号”鲜重亩产达5288.7公斤……
  微风拂过,万顷农田泛起层层波浪,在阳光下愈显蓬勃生机。黄三角农高区正步履坚实,奋力打造“中国新粮仓”。
  昔日“盐窝子”,今日“聚宝盆”
  8月9日,东营刚刚下过一场大雨,连日来的暑气暂时消散。位于城市东北角的黄河入海口,蓝黄交汇、群鸟飞翔。
  距离入海口70多公里的利津县盐窝镇,被誉为山东省肉羊生产第一镇。占地4200亩的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内,300多个现代标准化羊舍分列在光滑平整的水泥路两侧,一眼望不到头。稍稍走近,“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
  盐窝镇在唐朝才形成陆地,历史上是名副其实的“盐窝子”,因盐而兴盛数百年。后因黄河水患等自然条件变化,到清朝晚期已不再产盐。不过,黄河三角洲盐碱滩特殊的土质和水质却成就了当地滩羊的独特口感。
  2019年,当地政府投资近30亿元建设黄河口滩羊产业园,目标是打造一个百亿级的肉羊产业集群,开启了产业化、标准化养殖之路。2022年,接续实施黄河口滩羊产业园二期及产业一体化项目,推动“肉羊种业+标准化育肥+精深加工+滩羊品牌培育”全产业链发展。如今,这里成为“中国肉羊育肥基地”“山东肉羊产业第一大镇”,全产业链年产值60亿元。
  而在河口区,又到一年一度的螃蟹丰收季。金秋送爽,蟹肥飘香,大闸蟹开始“爬”上市民餐桌。
  河口区的沿海滩涂水浅底硬,水草丰茂,气候适宜,螺虾丰富,恰是大闸蟹休养生息的完美“水晶宫”。这里出产的“黄河口大闸蟹”个大、肉嫩、有弹性,其外形、品质、规格均可与江浙大闸蟹相媲美。目前,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精养面积达7万亩,年产量7100吨,品牌价值26.12亿元,已成功发展为沿黄沿海盐碱地上的特色产业。
  不仅这些,富饶的东营还有脆嫩的莲藕、鲜美的对虾、淡雅的百合……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把盐碱地综合利用这套“组合拳”打得“风生水起”,让“盐窝子”变成了“聚宝盆”。(闫靓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孟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