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长”出幸福靠山

  本刊记者 华伟丽

  山在城中、城绕山中、人在绿中、畅游画中……立秋过后,威海华夏城景色宜人、游人如织。矗立在景区中央的红色华夏生态文明馆,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矿坑变5A景区”的生态修复故事。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华夏城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牢记嘱托,华夏文旅集团继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篇章,在修复原有矿坑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实景演艺文化项目,擦亮文旅融合名片。今年以来,华夏城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这片昔日的矿坑废墟,已然“长”出了幸福靠山。
  矿坑修复念好“山水经”
  这个暑期,各地游客源源不断涌进华夏城,负责水滑道项目的景区员工孙万里忙得不亦乐乎。作为华夏城周边张家疃村的村民,30岁的他是这场“山川巨变”的见证者。
  华夏城景区所在的龙山,曾是个满目疮痍的采石场。最多的时候,龙山有44个矿坑,被破坏面积达3767亩。孙万里回忆道:“我小时候经常来山上玩,那时这里白花花的一片,到处尘土飞扬。”
  为改善生态环境,威海市自2003年大力开展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华夏文旅集团响应号召,开始了一场漫长的“修山”征程。集团董事长夏春亭说:“我之所以要修山,说小了是对美好环境的本能追求,说大了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修山究竟有多难?有的矿坑深度近190米,有的残留断面垂直高度达80—110米,修复难度极大。
  通过一点点的学习、探索、实践,华夏文旅集团最终形成了客土回填、构建隧道、拦堤筑坝、植被恢复的“修山四法”,慢慢为这片矿坑废墟“披绿”。
  景区里的莲花湖本是最大的碎石堆放场,通过筑堤引水、修建栈道长廊、架设赏景平台,已成为一处综合开发利用的水利设施。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天,一批批党员干部走进华夏生态文明馆,通过“情景沉浸、实景漫游”观展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这座投资4.1亿余元的生态文明馆于2021年7月17日开馆运营。全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贯穿始末,利用华夏城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行走在华夏城里,深浅不一的绿意印证着这场生态修复仍在继续。哪片草木本来就有,哪片是新栽上的,孙万里一看便知。孙万里说,每年春天,集团员工们都要“雷打不动”上山植树。
  历经18年,投资51.6亿元,修复44处矿坑,搬运土方6456万立方米,建造水库35座,修建隧道6条,栽种各类树木1189万棵……如今,龙山区域植被覆盖率达到97%,华夏城也因此获得“中国生态环保第一城”“中国矿坑修复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实景演艺打出“文化牌”
  白天满目青翠,夜晚人声鼎沸。绿水青山间,华夏城迎来了“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场景。
  如何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华夏城打出实景演艺的“文化牌”。
  龙山里曾经最大的一处矿坑,如今已成为“会跑的实景演艺”的主舞台。每天晚上,串联伏羲女娲、大禹治水等经典传说的实景演艺《神游传奇》在这里上演,带领观众探寻华夏文明之源。
  夕阳西下,汽笛声传入深山,惊起阵阵飞鸟……随着游客一一落座,夏家疃村村民戚运超开始聚精会神地调试声光设备。他介绍说,坐到这个会跑的旋转移动式看台上,可以欣赏到水、陆、空全方位的跨时空精彩演艺。
  今年4月开演以来,重新提升亮相的《神游传奇》观演人数超过30万。不仅在威海,出自华夏文旅集团之手的实景演艺也“走”向了全国。今年夏天,大型室内实景演艺《闽南传奇》《驼铃传奇》在厦门、西安也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华夏城里的实景演艺还在持续“上新”。沉浸式场景剧《城南硝烟》人气十足,武打特技、战车特技等影视元素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而生态体验馆内新增的《古道战狼》演出,则运用声光电、全息投影等现代手法展示传统文化、传承“驼工精神”。
  将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富民兴业相结合,华夏城致力于打造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海洋特色文化和胶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华夏城最新打造的矿山小寨、5D玻璃桥、玻璃水滑道等项目获得游客一致好评。
  山绿了、水清了,日子更加红火了。从村里到景区,戚运超的收入比外出打工翻了番。他所在的夏家疃村改造成了新型社区,村民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现在,他一年仅工资收入就有5万多元。像戚运超一样,周边1000多位居民或参加演艺、或参与讲解,13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4.8%。
  精致城市擦亮“绿底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8年以来,华夏城景区先后获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发生在华夏城里的“美丽故事”,也是威海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样板。近年来,威海始终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积极的生态建设、集约的资源利用、严厉的责任考核,珍惜呵护“湛蓝、翠绿”的生态底色。
  作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优等生”,威海没有选择固守“蓝、绿”资源禀赋过日子,而是全面积极融入我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出台《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划定十个方面重点任务、168项具体工作的“施工图”。
  上层养殖藻类,中层养殖贝类,底层建人工鱼礁……波光粼粼的荣成市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里,“藏”着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系统。牧场运营经理卞大鹏介绍,采用这种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后,海洋牧场的亩产提高了30%。
  威海积极探索海洋渔业新模式,努力达到保护生态、涵养资源、发展经济的“三合一”效果。以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为例,海洋牧场养殖海带、牡蛎等海洋生物不仅能吸碳、固碳,还能申请银行“海洋碳汇贷”,帮助渔民增加“绿色收入”。
  威海还是全省唯一一个在新能源产业集齐“核风光储”的地级市。眼下,国内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项目在乳山市加快建设。依托区位和港口优势,威海已布局了涵盖海缆、塔筒及单桩、轴承、整机等海上风电产业链。
  千里山海,一城精致。威海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书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杜思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