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潍坊市昌乐县:聚焦攻坚“三农”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昌乐实践”

  天蓝水清、花香四溢、鸡犬相闻……这是一幅人们心中勾勒出的美丽乡村画卷,带着乡愁,也带着期盼。时代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那份乡愁情结不变。乡村振兴,正实现着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所有美好想象。

  沃野千里,演绎田园梦想。2019年,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将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具象化,制定出台《昌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成立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和乡村振兴五个专班,大力实施产业兴农、人才强农、乡风文明提升、乡村环境提升、组织力提升“五大振兴工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昌乐实践”,奋力推动昌乐在全市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一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昌乐县优了产业、来了人才、兴了文化、美了生态、强了基础。在2019年度山东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昌乐县获得全省“一等”,被市委、市政府通报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单位”。

  产业兴农:让发展有劲头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

  站在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环水岭的高处眺望,原本贫瘠的山岭正在向“两岸多绿荫、花盛开、果香浓、大棚挺立、映水似锦”的田园风光转变。高起点、大手笔的荣华环水岭农业综合体项目,投资3.5亿元、占地面积2200亩,一期1100亩。作为红河镇乡村振兴“样板工程”,是红河镇白浪绿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要部分,也是“一心一带两组团”的核心项目之一。

  “项目创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将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和商客全部纳入产业链条,建设冬暖式大棚200多个,全部建成后可辐射带动周边14个村,吸纳就业2000多人,增加集体收入80多万元。项目还将引进樱桃、火龙果等,力争一亩地年收入超10万元,进一步促进园区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收。”项目负责人吴泽超介绍。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产业振兴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近年来,昌乐县大力实施“产业兴农工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点建设。方山—庵上湖、白浪源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方山—庵上湖片区着力构建“一镇两区三带”发展格局,邓家庄现代农业园区扩建项目工程完工;庵上湖市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级美丽村居试点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庵上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建成投用。庵上湖乡村振兴学院项目,整合各类涉农培训资源,打造科技、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汇聚的承接载体,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白浪源乡村振兴示范区,沿白浪河布局,白浪河源、白浪绿苑、白浪河谷3大组团,完成概念性总体规划、齐姜文化源片区总体规划、齐姜文化源精品示范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城市园丁、荣华环水岭、滴禾绿田等6个田园综合体,打造孟家峪、韩家集子等美丽乡村,重点打造荣华环水岭农业综合体项目,以点突破带动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创出昌乐特色。

  加快特色产品、新型业态、新型主体“三培育”。在潍坊市率先发布“昌乐农品”区域公用品牌,首批授权20家单位使用;昌乐火山小米、昌乐西瓜等9个农产品品牌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昌乐西瓜入选中国农业品牌2019年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9.5亿元,连续9年位居全国西瓜品牌价值第一名。“亚太中慧牌”肉鸡产品荣获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好友牌”花生油、“庵上湖牌”瓜菜入选首批潍坊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探索建立“昌乐农品”电商综合体,与阿里巴巴签订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合作协议,启动中国乡村赋能工程,同时被确定为省淘宝直播“村播计划”试点县;举办昌乐农村电商节,活动当天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50万,当日产单量达3.6万单,成交额超过310万元;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行动,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8家、示范社54家、示范农场22家。

  昌乐县全力抓好灾后重建,紧盯农田排涝、水利设施、整村迁建、交通设施、河道清违清障五个重点领域,按时优质高效完成了各项重建任务。“新建的大棚三层保温,保温效果特别好,比起以前的小拱棚,瓜菜能提前半个月上市。”宝都街道尧沟片区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东西王村种植户王全说。

  庵上湖村

  示范引领:让人才来带头

  “大棚用上现代化智能设备,放风、浇水、喷药等都能实现自动化,大大减轻农民劳动负担,我的设备正是实现了这些目标。”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神睿农业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的模拟大棚里,总经理李邦峰正与工作人员测试大棚智能温控机。他说:“在外打拼多年,之所以返乡创业,是因为那份浓浓的乡情,更是因为优越健全的政策扶持。”

  “县里农业专家常来田间地头,培训指导种植技术,县人社局创业指导科的同志帮我出谋划策,注册了‘周一分’商标,产品好卖多了。”返乡农民工、芋头种植专业户周志强感慨。

  这样的事例,在昌乐县不胜枚举。昌乐县通过积极实施“人才强农工程”,创新招才引智、设立基地、搭建平台、技术输送等多种形式,吸引农业科技人才、专家教授来昌乐施展才华、助力乡村振兴。

  搭建招才引智平台。高标准举办2019中国(昌乐)西甜瓜科技博览会,邀请国内外近200名西甜瓜专家来参展参会,聘请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许勇等8名专家为昌乐县“现代农业发展高级顾问”;昌乐农村电商节暨国际西甜瓜新品种展示会期间,与伊鸿平等5名高层次专家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全省首家西瓜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成立中创设施西甜瓜研发中心,引进西甜瓜专家团队12人;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云天化公司深度合作,在昌乐县设立农业“科技小院”,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为全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积极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国家级试点。依托潍坊创业大学昌乐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创业学院等载体,建立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一中心三基地”,从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资源扶持等方面优化创业生态,为更多有技术、有资金、有项目的返乡人员创业提供优良条件。2019年以来,新增就业3200多人,新增创业市场主体6500多家,就业创业培训1300多人,农村劳动力培训3213人。

  创新设立乡镇博士工作站。红河镇与潍坊市农科院合作设立全市首家镇级博士工作站,成立2处专业果蔬研究所,6名专家常驻昌乐,80多名农学博士成为“客座专家”,以农学博士工作站为平台,加快与高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省、市农科院专家5人;通过开办农技学堂,采用专家固定授课与现场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专家群众实时交流以及专家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中国(昌乐)西甜瓜科技博览会

  生态宜居:让农村有看头

  青山如屏,绿水如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高崖水库库区沿山一带风光如画、绿意盎然。水泥公路直通门口,白墙黛瓦别具一格,远远望见村中一片马头墙、小青瓦,恍惚中像是走进了江南水乡……驾车绕湖行驶,沿途风光一路变幻,青山湖泊涌入眼前,空气清新畅快,心中晴朗一片。蓝天白云下,绘成了一幅宁静悦目的田园水彩画。

  “春天有迎春、桃、杏、梨、槐等花竞相开放,夏、秋两季有宿根、月季、百合、丹参等花草争相陪伴,柳树、杨树等三季常绿,松树、冬青四季常青。在这天天都可以看到鲜花和绿树,别提多惬意。”库区村民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宽阔平坦的村间公路、整洁怡人的农家小院、满脸笑意的村镇居民,无不妆点着小镇的美丽……如诗如画的景象,同样也出现在红河镇韩家集子村。

  “以前村里没有修水泥路,一下雨到处泥泞,出门都特别难。现在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看着也舒服。”刚刚从菜地忙完回来的村民韩瑞兰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现在儿子和媳妇让我住到城里,我都不愿意去,这里住着舒服。”说起乡村的变化,村民刘希华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这些变化,均得益于昌乐县乡村振兴发展蓝图的规划落实。近年来,昌乐县不断深化“乡村环境提升工程”,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出台《昌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昌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度和督导办法》等文件,成立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5个督导工作组,对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统筹进行调度督导。累计动用大型机械1.4万多台次,清理农业生产生活垃圾31万余立方米,整治废旧房屋1500多处,整治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农业生产废弃物堆放点73处,新增绿化面积120多万平方米,消除黑臭水体16处,全县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庄宜居程度和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109个村达到市级一类示范村验收标准,占比位居全市前列。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兴隆村、大解召村、韩家集子村等7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前两个半月完成红河镇小下坡村整村迁建工作,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中,昌乐县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完成248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191条、352公里的县乡村道路建设,完成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村庄任务总量的65%,完成12395户涉农街道厕所及生活污水处理无害化改造,30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建成公厕。

  昌乐县高崖库区白塔庄园风貌

  脱贫攻坚:让生活有奔头

  “家里铺了红砖小路,以后再也不怕下雨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贫困户吕洪亮高兴得合不拢嘴。为解决下雨天贫困户院内遍地泥泞的现象,红河镇为每位贫困户家中铺设了1.6米宽的红砖“扶贫小路”,受到贫困户拍手称赞。

  “现在,我们项目内的5个大棚种植了8万余棵绣球,市场价格1盆20多元,订单式生产确保了生产效益,产品主要销往大连、云南等全国各地,很受经销商欢迎。”在五图街道亚太中慧循环农业综合体,一盆盆绿意涌动的绣球花创造着高收益。通过发展循环农业项目每年可为冯家庄村增加集体收入6万元,向全县贫困户分红58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2019年度,昌乐县65个扶贫项目共完成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红237.62万元,惠及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人口5503人。昌乐县不断加强产业扶贫项目建设,2019年,投资757万元建设一个县级产业扶贫项目,目前正在抓紧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日投产达效。

  一直以来,昌乐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工作重点,精准发力,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翻身仗”,努力走在全市前列。经过动态调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享受政策贫困户3941户、6385人,脱贫不再享受政策的贫困户5580户、11502人,即时帮扶人口95户、195人。

  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全县1466名党员干部精准帮扶享受政策贫困户,65名县直部门“一把手”和69名镇街(园区)副科级干部包靠65个扶贫产业项目,1名县直部门、镇街(园区)干部包靠有贫困户的村。开展集中攻坚月活动,将7月份定为集中攻坚月,帮扶责任人每周走访1次、电话联络2次,和贫困户“结穷亲”、照一张“全家福”。开展县级领导交叉遍访活动,由10名县委常委、副县长带队,各镇街(园区)和扶贫干部参与,对10个镇街(园区)交叉遍访,全面检验扶贫成效,有效促进问题整改。

  为切实提升脱贫质量,昌乐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督查问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回头看”、“审计调查发现扶贫领域问题”整改落实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及资产管理整改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幸福指数”提升等“五个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好行业部门的扶贫主力军作用,全力促进民政、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扶贫和兜底政策的落地落实。2019年县财政投入1185.4万元,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173户(其中C级858户,D级315户);为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户缴纳基本医疗保险、扶贫特惠保险;312名建档立卡学生全部享受到教育资助,9148名贫困学生全部应助尽助,为7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每人3000元;对已接入主管网的村,全部免费为贫困户接通自来水,对未接入主管网的单村集中供水村,在村内安装净水器,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取水卡,真正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在一项项工作的落实中,头雁引领、群雁比翼、列队前行的“雁阵效应”被激发,昌乐县以党建引领,抓班子强队伍,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抓经济增实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抓规范促提升,健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组织力提升工程”也取得明显实效,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同感,对家乡的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

  贫困户家中整修一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现在,在昌乐听到最多的话题是“发展”,看到最多的是“实干”的场景。昌乐县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点建设,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制机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发展路径,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乡村振兴这份考卷上,昌乐这片土地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